广告区域

广告区域

传奇知识网 - 一个你身边的百科全书

三苏是指哪三个人(苏门三父子,家风家训极好)

2023-06-04 09:23:33投稿人 : yq4qlskj围观 : 54 次0 评论

“父子三字客,古往今来四人。”苏洵、苏轼、苏辙、苏门父子三人,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据三席,声名流传千古。

其中,苏东坡是最值得称道的。人们敬仰这位伟大的作家,不仅是因为他的才华,更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和穿越岁月依然闪耀的美好情操。

图为苏三寺。

苏三庙,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原为苏三父子的故居。到了元代,房子改建成祠堂,多次修缮扩建。它在明末被士兵摧毁了。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原址重建,现为占地100余亩的古典园林。

祠内有苏洵、苏轼、苏辙、程夫人、任彩莲、王符、、、石夫人、苏家六子等十余人的塑像。有木质假山厅、古井、西堰湖等苏家遗迹;

收集和展示了5000多件与三苏有关的文献和文物,是四川著名的文化景观。

苏门三父子

“三苏”是指苏洵、苏轼、苏辙。“三苏”据说也始于宋代王碧芝的《泸水燕子笔记》。第四本《见闻录》说:“苏文章擅天下,其言谓之‘三苏’,谓之老苏、师达苏、浙叶。”

“三苏”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父子俩在文学上造诣很深。虽一脉相承,各有特色,但并称为“凝练老泉,豪放东坡,奔流风雅迎宾”,在唐宋八大家之中。

苏洵(1009-1066年)

字明云,号劳权。我十几岁的时候,喜欢去名山大川旅游。二十七岁开始刻苦读书,研读六经典籍,考察古今成败。

嘉祐初年,由成都知府张和雅周知府雷推荐。他带着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北京会见翰林学士欧阳修,发表了《权术》、《论衡》、《纪策》等二十二篇文章。

文章一出,在京城引起轰动,各地学者争相效仿。推荐后,在巴州文安县任秘书、省校助、主簿。他和襄城都督姚弼等一起发起了一部100卷的《太常银鸽历》。五十八岁时病逝,被封为光禄寺丞,作为礼物送给太子太师,史称“文公”于世。

苏轼(1037-1101年)

苏洵长子子瞻,名东坡居士。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端明堂学士、兵部礼部尚书。先后在凤翔、密州、徐州、湖州、邓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任地方官,政绩卓著。

晚年被贬至惠州、儋州,卒于常州。后谥号赠给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多才多艺的作家。他的散文标志着北宋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诗歌被称为“苏诗”,代表了宋诗的最高水平。词称“苏词”,开创了豪放的词风。他开创了新一代散文,开创了明清散文的先河;

他创立了“尚义”的书风,史称“紫苏”,是“宋四家”之一。他是中国“文人画”的倡导者,他的绘画理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他还在农业、水利、医药、军事、音乐、烹饪、养生等领域著述颇丰。

苏轼的影响早已跨越了时间空和地域,成为中国文人的杰出代表。

苏哲(1039-1112)

苏洵次子,字子佑,与叔同,名迎宾。受父亲和哥哥的影响,我从小博览群书,志向远大。19岁时,他和他的哥哥苏轼一起登上了进士榜。

他先后被任命为周琛官、周琦官、南京签约法官。后来云州的盐酒税因故降级。

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苏辙奉绩溪之命被召回朝廷。七年八次升迁,升任侍郎,可见其政治野心。后来,他又一次被贬到远离岭南的云州。

回到北方后,住在应昌(今河南许昌),闭门造车,专心写作。郑和死于北宋第二年(1112年),享年74岁,南宋奉行“文定”。

三苏祠前厅

苏三的家风和家教

“三杰一门,无古无今,无文章之学,浩如烟海,天地之大”,苏三之所以流传千古,与其醇厚的家风密切相关。苏家风博大精深,苏、石、苏辙都留下了大量与家风家教有关的诗文。

苏洵撰有《苏氏宗谱》一卷,该卷包括《宗谱例》、《苏氏宗谱》、《宗谱录后上篇》、《宗谱录后下篇》、《普法大众化》、《苏氏宗谱录馆》等六章。

本文概述了苏家的起源和发展,记录了苏家祖先的良好言行,教育后人不忘祖先,孝顺忠信,和谐友爱,继承和发扬祖先的优良传统。

此外,苏洵还写了另一篇文章《起名二子论》,阐述了起名二子的原因,并寄予希望和警示。

苏轼也十分重视总结优良家风,教育子侄。作品《记住第一夫人不要留在西藏》《记住第一夫人不要拆鸟》讲述了他母亲程夫人的教子故事,宣扬了善良不贪财的道德观。他对弟弟、侄子、侄孙的教育,多以诗词书信的形式。

苏轼和苏辙感情很深。他们认为弟弟“不是我一个人的哥哥,而是一个贤惠的朋友”,而苏辙说哥哥是“一个爱抚我的哥哥,一个教导我的老师”。几十年来,兄弟俩互相鼓励,诗词往来,从未间断,留下了《把儿子留给契丹》《与来自渑池的儿子追忆》《送进监狱》

他还教导后人要多读史书,写文章不要一味追求修辞之美,“适可而止为好。”

作为一个男人,他教导后代保持不屈不挠,勇敢和直率。在给侄孙的一封信中,他说自己虽然被贬到海南,过着苦行僧的生活,但“孤傲自满,从未改变心意”。

此外,苏辙之孙周曾撰《苏辙语录》一卷,《栾城遗言》“以示后人”,也是苏家风家训的重要体现。

三苏祠余云大厦

苏三家风家训精选[S2/]

01

孝顺,善良,爱

人少孤独老人会说,人穷没有回报富人会接受。否则,人民的地方将被分享。——苏洵《苏氏族谱亭》。

如果有年幼的孤儿,就由家里的大人抚养;如果有穷人和无家可归的人,他们会被家里的富人收养。如果有人不这样做,所有的人都会谴责他。

父母极其孝顺,兄弟情深,朋友情深...薄于为己,厚于为人。——苏洵《后族谱录》

孝顺父母,兄弟间互相帮助和关心,对朋友诚实守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02

做好本职工作

我的侄孙最近学习怎么样?我觉得时尚是必然的。但也要多读历史,这样才能保证文字既有中国性,又有真实性,更好的去应用。先不做,学过的东西就废了。

国外也有书,六郎不弃学。他虽然不懂大义,但构图极其庄重有力,有家风。二郎和五郎在说话方面也有进步。他们看过他的作品吗?侄孙应该熟悉汉前后的历史,熟悉朝鲜和刘文。有时间给我发一两篇最近的文章,安慰一下海外的老人。——苏轼《与侄孙、祖父四首诗之三》。

柳浪,苏轼的小儿子苏果;二郎和五郎是苏轼的长子苏迈和次子苏轼。

侄孙,你最近学习怎么样?恐怕不能避免跟风。

即便如此,也要多读史书,确保文章的文采与实际内容相符,有实用价值的才算好文章。不要以为一旦有了学科名称,平日里学的东西就没用了。

我在儋州(今海南)也有一些书。六郎苏就在我身边。他没有放弃学业。他虽然不擅长写科举解经的文章,但文章基调高亢威严,有家风。

二郎苏迈和五郎寿司没有和我在一起,我听说他们在学习上也取得了进步。你看过他们写的文章吗?你应该熟悉《汉书》、《后汉书》和韩愈、柳宗元的文章。

方便的话,把你最近写的一两篇文章发给我,安慰一下我这个离家很远的老人。

[S2/]03

修身

辐条和盖子都是关于车的,只有石一个人什么都不做。虽然,我去石的时候没看到它是一辆完整的车。

其实是怕你缺乏外在的装饰。世界上的车不过是车辙,做出车的贡献的人无关紧要。虽然,车仆死了,但苦难不如路。如果你有麻烦,好事就在不幸和幸福之间。我知道这是免费的。——苏洵《二名论》

石,一根横木放在树干前,供人倚靠;轨道,轮压痕迹,轮迹。

车子周围的轮子、辐条、车顶、横杆都是给车子用的,但是车子前面能支撑的横杆好像没用。尽管如此,如果横梁被拆除,我看不出这是一个完整的汽车。

诗儿,我担心你不会隐藏你的锋芒。世界上没有不遵循轮纹的车,但说到车的功劳,轮纹从来没有涉及过。

即便如此,车毁马亡,也不会怪车轮印。这个轮纹可以很好的定位在吉凶之间。我知道你可以让我放心。

04

不要拿不对的东西

工作浪费在贪婪上,工作完成在诚实上。——摘自苏轼《为诚六事》

成功毁于贪婪,美德培养于诚实。

如果不是我的,就是一毛钱。——摘自苏轼《千赤壁赋》

如果不是我应该拥有的,我不会要求哪怕一丁点。

三苏祠来凤轩

[S2/]05

产品极点向上

如果你渴了,如果你惊讶了,如果你渴了,如果你惊讶了,如果你在想钱,如果你在想生活,如果你在想生活。——苏轼《燕明训》

《砚台笔记》中,苏轼在告别长子苏迈做县令时,送给儿子一块砚台,并在上面刻了四个碑文。

用此砚学圣贤之道,应常饥;用它来追求进步,你总该清醒过来;用它来写金融法规,总要考虑多让利于民;用它写狱文,要时刻想着给犯人更多悔过自新的机会。

[S2/]06

开明的音乐观

侄孙、学长:好久没听说了。你知道日本的好吗?蜀中的血肉,我想不起来。这位老人像昨天一样生活在海外,但他最近生病了,变瘦了,他不再像以前一样了。不知道几年后还能不能再见到你?你不能写很长时间。

出行情况不言而喻,很难知道。海南常年不熟,什么都难吃。这里没有泉水和广海船,也没有药品和调味汁。所以我穷,刚被任命。老人与儿子相对,像两个苦行僧。然而我也是胸中超然自得。我不换学位,我知道,我也不担心。——苏轼《与侄孙、祖父二人诗四则》

侄孙秀才:好久没有你的消息了。不知道你最近怎么样?

在四川的家人得不到他们好的消息。我住在海南岛,情况和以前一样,只是最近生病了,瘦了一些,没有以前强壮了。不知道在剩下的岁月里还能不能再遇见你。周迅和惠州已经很久没有联系了。

被贬到外面的凄凉和孤独,不用我说了吧。再加上海南岛连年饥荒,吃住都非常困难,泉州、广州的商船也很久没来了,所以连药品、咸菜、鱼露等东西都缺乏。说到贫穷,那就只有听天由命了。

我的儿子苏果和我一起度过时光,就像两个苦行僧。但我的内心依然超然自得,没有改变自己的想法。你知道这些就不用担心我们了。

桑苏奇码头

古人说,有好人家,必有余庆。苏氏族谱超越了一案一脉的意义,已经记录在中国人的口口相传中。抑扬顿挫的诵经声,大量先贤的遗物,依然鲜活生动的传说,深深地融入了中国文化,传播了代代相传的中国精神。

来源:传奇知识网,转载请注明作者或出处,尊重原创!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