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区域

广告区域

传奇知识网 - 一个你身边的百科全书

福建泉州开元寺内的什么塔(镇国塔和仁寿塔简介)

2023-05-28 00:18:37投稿人 : yq4qlskj围观 : 58 次0 评论

从厦门到泉州,很方便。在高速公路上开车只要一个小时。

到泉州,主要是针对泉州开元寺的悠久历史和佛土。在泉州的开元寺,最具代表性的历史积淀就是东西双塔。两座塔中最突出的是塔上精美的石雕。它的完美和精致都是令人钦佩和惊叹的。

开元寺位于泉州市鲤城区西街。它建于唐朝第二年(686年)。据说当时泉州的富人黄守恭梦见桑树会长出莲花,于是在桑园建了一座寺庙,原名“莲花寺”。后改名为“兴教寺”、“龙兴寺”。唐玄宗年间,颁布圣旨,在全国各州建立开元寺,龙兴寺改名为开元寺。明崇祯十年(1637年),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之父郑之龙重修。

泉州开元寺的东西宝塔位于大雄宝殿两侧,呈之字形布局。两塔相距200米,均为仿木八角五层亭式石塔。

泉州开元寺振国塔(东塔)

东塔名“振国塔”,建于唐代咸通六年(865年),由禅师文绰所建。原为五层木塔,南宋宝卿三年(1227年)改为七层砖塔。如今的石塔为八角五级,高48.2米,重建于南宋十年(1250年)。

振国塔平面由回廊、外墙、塔内回廊和塔中心八角柱组成。塔心柱直通各层,是整个塔的支撑。石梁安装在塔芯柱每层的八个角上,与2米厚的塔壁相连。石梁与托梁的榫卯使塔芯与塔壁连为一体,大大加强了塔的牢固性,具有很强的抗震和抗台风能力。

塔壁由雕花花岗岩砌成,纵横交错叠放,施工作业一丝不苟。坚实的地基和符合力学原理的坚固塔芯,让这座重达万余吨的建筑历经700多年的风雨、沧桑和地震,依然屹立不倒。明朝1604年12月发生的泉州湾8级地震,“山石海动”,田地全部开裂,散发出黑砂和硫磺气体。泉州内外的建筑、店铺全部倒塌,灾情波及多个省份。在如此强烈的地震面前,振国寺塔只有10根椽受损,可见其设计和施工技术之精良,世所罕见。

泉州开元寺镇郭汜塔(东塔)详图

振国塔的塔身每层有四个门和四个龛,层层互换。这样既分散了重力,又使塔更加生动美观。塔顶有八条铁链,连接着八个角和刹顶,气势磅礴。东塔造型宏伟,石雕工艺精湛。

镇国塔须弥山腰上嵌有40幅释迦牟尼成佛故事的图像。塔上雕有八十尊雕像,服饰、姿势、器械、表情各异,刀工精美,线条流畅,做工精致。每一幅浮雕都堪称雕刻精美的杰作,让人久久不愿移开,惊叹于古代泉州工匠高超的技术成就。

西塔位于大雄宝殿西侧,称为仁寿塔。它建于五代(916年)。它原是一座七级木塔,名为“无量寿塔”。北宋四年(1114年),改名为“仁寿塔”。如今的石塔也是八角五级塔,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重修,比振国塔早十年建成。

泉州开元寺仁寿塔(西塔)

西塔自上而下错落有致,有天神、罗汉、和尚、菩萨、童子、行者、龙王等浮雕。

泉州开元寺仁寿塔(西塔)

可惜东西双塔建成才几十年,南宋就灭亡了。但他们辉煌的建筑成就却流传了很久。显示了古代工匠高超的工艺和手艺。至今是对后世文化艺术的生动传承和教导。塔的每一寸都有艺术的味道和古代工匠的独特贡献。

泉州双塔的建造经历了唐、宋、元三个朝代,这三个朝代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尤其是在南宋,它积累了历代的文化精华,进而产生发展了高度繁荣的文化文明。由于泉州临海,海风潮湿强劲,含盐量高,腐蚀性强,用其他材料建造的建筑难以持久。所以聪明的闽南人用大量坚固的岩石建筑来抵御咸咸的海风。

以精美高超的石雕艺术为突出的泉州双塔,凸显了闽南人对石头强烈的“征服欲”。他们充分发挥自己无穷的天赋和后天的技能,在一块毫无生气的石头上凿出了最好的生活艺术,用石头建造了无数的房屋、桥梁和心甘情愿的佛塔。

不信?当你站在塔下,仰望塔身,凝视着遍布塔身的精美浮雕时,突然会有一种电流般的强烈震撼。那些线条简洁、刀工细致的佛像,肌肉饱满,表情夸张,有的庄严肃穆,有的笑逐颜开,有的怒目而视,有的悠然自得,有的威武雄壮,有的心地善良,有的从容若有所思,有的专注于故作姿态,无不充满魅力,表情出众。

无论何时来到开元寺,沉稳敦厚的塔身无不显示出经过时间和岁月的打磨,那种厚重的沧桑之感更是历久弥新,难以忘怀!

来源:传奇知识网,转载请注明作者或出处,尊重原创!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