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区域

广告区域

传奇知识网 - 一个你身边的百科全书

寺和庙的区别是什么(寺为什么叫寺,庙为什么叫庙)

2023-06-11 07:23:17投稿人 : yq4qlskj围观 : 60 次0 评论

寺庙经常一起出现在现代人的眼中。很多人认为寺庙指的是一个东西,和尚和寺庙自然离不开孟?

其实一个庙和一个庙是两个不同的意思。一个是弘扬无量佛法,救助众生的地方,普通人为家人祈福的地方(其实现代寺庙更多的是作为敛财的工具)。另一种是为历代立下汗马功劳的人修建的“传奇”而现实的寺庙,方便世人瞻仰。简单来说,寺庙就是供奉“鬼神”的地方。

“这里的传说指的是神话中的人物,不是历代有名的皇帝和圣贤,我们老百姓也不敢胡说八道,否定圣贤的荣誉,就是‘鬼神’中的神!所以虽然题庙在先,但从现代的角度来看,我个人觉得由于两者属性不同,所以庙的意义远大于庙。

什么是寺庙?

寺庙:世间已故先贤也可按法建寺,如孔庙、妈祖庙等。意义在于尊真止圣,即魔法之地,故称庙,与“苗”一样而已。

和尚住在庙里,但庙是用来供奉对社会有巨大贡献、有一定深远影响的名人和圣贤的,很多时候也包括一些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说得通俗一点,寺庙是老百姓纪念和瞻仰先贤的地方,比如财神庙、关公庙、伊娜庙、孔庙和文庙,以及历代帝王家为帝王修建的帝王庙。

在原始或民间,它们被称为“庙”和“祠”。例如,在旧社会,祭祀祖先、神灵和泰莎的地方被称为祖庙、中岳庙、西岳庙、南岳庙、北岳庙、傣族庙等。如祠堂、宗祠(供奉祖先或先贤的庙宇),还有武侯祠和汉文公祠。

最典型的寺庙是太庙。如果能排在后人进贡的对象之列,那一定是有一定声望的君主。当然,一个君主不能缺少贤士和义臣的辅佐。因此,庞大的帝王庙还会包括历代著名的文武大臣。与其说是供世人瞻仰的帝王庙,不如说是中国五千年来历代帝王名臣的简史,也很典型。

中国历代帝王庙位于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131号。它们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他们的原址是保安寺,明嘉靖九年(1530)重修,清雍正七年(1729)重修,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

正殿分为七个龛,供奉着中国188位皇帝的牌位,其中伏羲、黄帝和颜地的牌位位于中间,左右六个龛分别供奉着历代185位皇帝,如五帝、夏商、大汉大唐、五代十国、晋宋元明等。

清朝乾隆年间,在景德冲殿东西两侧的附属大殿中,还供奉着伯夷、姜尚、萧何、诸葛亮、方、范仲淹、岳飞、文天祥等79位历代著名先贤的牌位,其中关羽独建一殿,成为殿中奇殿。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决定祭祀16位皇帝,清朝顺治皇帝定都北京后决定祭祀25位皇帝。

康、雍、甘的皇帝都非常重视历代帝王的庙宇。康熙曾经留下一道圣旨:除了因为没有办法而被杀、灭亡的皇帝,所有在位的皇帝都要在寺庙里为他们立牌位。

乾隆皇帝甚至提出了“中国统一,永不断线”的观点,还选举皇帝祭拜殿内未涉及的朝代。几经调整,最终确定祭祀皇帝人数为188人。从明朝嘉靖十一年到清朝末年的380年间,在皇帝的寺庙里举行了662次祭祀仪式。

孔庙就是众所周知的孔庙,孔子是大师。修建孔庙的意义在于肯定其文化传播力,但在现代只是作为旅游开发项目对待。

老子庙和道教的渊源也是纠结的,因为老子指的是太上老君或者他的化身。原老子庙建于东汉,唐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为了便于统治天下,提高家族地位,李渊听从了纪的建议,认老子为祖宗,并派人在汉老子庙的基础上进行扩建,以京中皇宫的规模作为皇室家庙。

乾丰元年(公元666年),唐高宗李贽谥号老子为“太上皇轩辕”,并加“紫宫”“太清楼”,将殿名改为“轩辕殿”。

而财神哪吒、二郎,如观音土地神庙,在神话传说人物中,世人也为他们修建了庙宇,供普通人供奉和膜拜,无非是为家人祈福平安或发财。到了现代,寺庙变成了一个礼拜的地方,就像西方国家的教堂和小教堂一样。

什么是寺庙?

最初的寺庙并不是一个供僧人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它只是一个地方,帝国法院把官员关进监狱,和审判重大不公正的案件。简而言之,它是最高法律审判机构。以明代为例,刑部实际办案和审理案件,由大理寺进行审查(但两个机构的关系因时代不同而不同)。还有一个全程监督的都察院,三个机构合称为“三法部”。

隋唐时期的法律制度是封建社会最完善、最具代表性的法律制度,形成了大理寺、刑部、御史台的司法审判程序。

刑部负责审查判处流放大理寺(流放边疆或更坏)的案件,御史台负责监督文武官员,但也可以参与重大冤案的审理,从而形成大理寺负责审理、刑部负责审查、御史台负责监督的司法审判体系。

为了避免冤假错案,大理寺是近代的最高检察院,但同时会受到刑部和御史台机构的监督。而普通的民间小案件,大理寺是不会审理的,最多留下审判卷宗,当地机构可以处理。除非有一定影响的冤假错案,也就是近代社会曝光度较高的时候,才会被大理寺所重视,大理寺通常是作为处理内部违法犯罪官员的场所。

如果全国各地的案件都需要包括大理寺在内的三个法务部来管,几百人怎么可能忙得过来?

在古代,从最高法律审判机构到佛教寺庙的演变过程如下。

汉朝时,西方高僧居住的地方也叫寺庙。从此,“寺庙”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名。“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为表示对佛教的尊重,对中国佛教建筑的新称呼,如白马寺、大昭寺等。此外,比如一座尼姑庙。

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当时的“殿”是一个办公室,直接隶属于皇帝以下某个单位的办公室。总理以下的一级单位叫部,总理以下有六个部门。部首称为尚书,次称为侍郎,皇帝以下的官职首长称为卿。

天皇手下有9个一级单位,包括9个寺庙。长官叫卿,在大理寺工作的人叫:大理寺卿、大理寺、大理寺成、寺郑,所以古代的“寺”不是寺庙,而是当时的重要官职。

佛教传入中国,受到皇帝的接见。当时外交是皇帝管,不是宰相管,宰相管内政。

一座专门从事外交的寺庙叫裂裂寺,专为外国贵宾服务。就像今天的外交部,它的部长们就像现代的外交部长。当时裂鸿寺高层在接待印度佛教使者的时候,认为佛教很好,谈得很投机,所以想把使者留下来,但是不能住在裂鸿寺,于是在九殿之外加了一殿,这就是佛寺的由来。

永平十年(公元67年),两名印度僧人应邀与东汉使者一起,骑着白马载着佛经和佛像,回到中国的首都洛阳。汉明帝看到佛经和佛像非常高兴。他对两位高僧非常重视,亲自接待,并安排他们入住当时主管外事的官署“裂寺”。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下令在洛阳雍门外的三里峪路北建一座寺院。为了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寺”字源于“裂鸿寺”的“寺”字,因为白马寺也属于那个时代。后来,“寺庙”一词成为中国寺院的统称。也许《西游记》中白取经的思想也源于此,这不可能是巧合。

当时第一批印度僧人长期留在中国,不准回去。当时,白马寺是洛阳的首都,负责佛教教育。他们的工作是翻译和解释佛经,指导修行。

于是,当时中国的教育部就变成了两个:一个是皇帝下到白马寺办的社会教育,所有皇帝和老百姓都学习的佛教思想,一个是宰相之下的礼部办的民族传统教育,一个是皇帝管理的,可以理解为“艺术院”的管理。宰相负责培养建设国家和文官,寺庙就是这么起源的。

来源:传奇知识网,转载请注明作者或出处,尊重原创!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