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区域

广告区域

传奇知识网 - 一个你身边的百科全书

奥匈帝国是现在的哪个国家(一战结束后分裂成了几个国家)

2023-06-05 17:38:41投稿人 : yq4qlskj围观 : 61 次0 评论

奥匈帝国,正式名称为“奥匈帝国”,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君主立宪制的二元政体。

所谓“二元君主政体”,是指由两个王国组成的国家,由同一个君主统治,共用一支军队,采取一致的外交政策,但有独立的内政和自己的法律、议会和政府。

奥匈帝国是由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组成的二元君主政体。

1867年,奥地利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与匈牙利贵族签署了《奥匈妥协》,将奥地利帝国重组为奥匈帝国,奥地利君主担任匈牙利国王,匈牙利则获得高度自治权,相当于独立。

奥地利帝国的前身是奥地利大公国。

115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为了削弱大公国的实力,肢解了大公国,对内对自己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其中,小特权方案被用于拆除巴伐利亚,原本隶属于巴伐利亚的奥地利升级为独立公国,奥地利由此正式建国为奥地利大公国。

1814年5月,法国第一执政大国拿破仑称帝,建立第一个法兰西帝国。

后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为了集中力量抵抗拿破仑的进攻,整合自己为数不多的领土,将奥地利大公国、波希米亚王国、匈牙利王国和其他位于意大利和波兰的领土合并为奥地利帝国,自称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

这就是奥地利帝国的起源。

在鼎盛时期,奥地利帝国的领土包括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意大利北部、罗马尼亚的特兰西瓦尼亚和波兰的加利西亚,首都在维也纳。

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

匈牙利原本属于奥地利帝国的合法领土,那么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为什么要签署这样一个看似不平等的条约,允许匈牙利事实上独立,形成双重君主制的“奥匈帝国”呢?

这一切都得从1848年发生在欧洲的武装革命说起。

自1848年1月起,欧洲爆发武装革命,除俄国、英国、荷兰、葡萄牙、西班牙和奥斯曼帝国外,包括意大利、法国、丹麦、瑞典、德国、奥地利等欧洲国家。

这场武装革命席卷了将近三分之二的欧洲。说白了就是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民族之间的斗争,欧洲平民反抗君主专制,争取平等自由的武装革命。

奥地利帝国作为当时的多民族封建专制国家,不可避免地卷入了这场武装革命,可以说是反帝反压迫。

3月13日,奥地利帝国首都维也纳爆发了推翻梅特涅政府的示威游行。维也纳的工人、大学生和市民自发走在一起,高喊“自由、宪法”、“打倒梅特涅”等口号。他们筑起路障与政府军作战,并命令奥地利皇帝立即解除总理梅特涅的职务,进行民主改革。在全国示威的压力下,奥地利皇帝被迫让步。奥地利总理梅特涅下台,承诺改组内阁,进行民主改革。

在维也纳革命的影响下,匈牙利和捷克爆发了武装革命。

3月,匈牙利人拉霍斯·科苏思(lajos kossuth)、佩托菲·桑托(petofi Santor)等人发动武装革命,反对奥地利在佩斯的专制统治,要求奥地利承认匈牙利的自治权,并选举匈牙利政府。迫于压力,奥地利皇帝被迫同意匈牙利人民选举自己的政府。同月,“青年捷克党”在布拉格发动武装革命,还要求奥地利承认捷克自治,实行责任内阁,承认捷克和德国的平等地位。

匈牙利和捷克革命都以失败告终,匈牙利革命在奥地利和俄国的联合镇压下宣告失败。捷克革命在奥地利元帅文迪斯·格雷茨的反击下失败。

虽然奥地利的武装革命被镇压了,但是革命的火花并没有在奥地利消失,匈牙利等地的人民还在顽强地反抗奥地利的专制统治,寻求自治,甚至独立。

自1848年欧洲革命以来,奥地利一直处于内忧外患的状态。

对内,奥地利皇帝的专制统治遭到匈牙利等地民众的顽强抵抗;对外,1859年奥地利被法奥联军击败,被迫放弃伦巴第,失去对意大利中部的控制。

这时,奥地利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逐渐意识到,为了延续帝国统治,维护奥地利在欧洲的大国地位,必须向国内的匈牙利民族反对派和奥地利资产阶级让步。

因此,从1860年开始,奥地利开始了一系列的“宪法实验”。

但由于奥地利皇帝并不是真心实意要进行民主改革,他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继续对奥地利的统治,而不是为了壮大奥地利本身,更不是为了奥地利人民,所以无论是十月公告还是二月宪章所做的让步,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奥地利内忧外患的局面。

直到1866年,随着奥地利在普奥战争中的惨败,奥地利陷入了极其严重的财政困难,被迫退出德意志联邦,并失去了意大利的威尼托地区,奥地利内部崩溃,随时有分崩离析的可能。

后来意大利也趁火打劫奥地利,夺回了从拿破仑战争开始就被奥地利占领的威尼斯,使奥地利完全被排除在意大利之外。

此时,对奥地利专制统治极为不满的匈牙利民族主义,在德国首相俾斯麦的支持和保护下,开始准备寻求自治甚至独立。

当时奥地利失去意大利后,匈牙利对奥地利很重要。一旦匈牙利爆发起义,捷克和其他地区必然会跟着起义。到那个时候,等待奥地利的只有一个命运,那就是灭亡。

最终,为了安抚匈牙利,奥地利皇帝被迫与匈牙利贵族谈判,做出了很大让步。

1867年,奥地利皇帝和匈牙利正式签署了《奥匈妥协条约》:

奥地利帝国重组为由两个国家组成的双重君主制。这个国家的官方名称是“奥匈帝国”,君主的头衔是“奥地利皇帝和匈牙利国王”。

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共同支持一个君主。弗兰茨·约瑟夫一世既是奥地利帝国的皇帝,也是匈牙利的国王,有着共同的外交、军事和财政事务。在内政方面,匈牙利拥有完全的自治权,有自己的首都、政府、议会和法律,与奥匈帝国平起平坐,在与奥匈帝国有关的事务上拥有决策权。

此时奥匈帝国沿莱塔河一分为二,一半是匈牙利王国,又称外莱塔尼亚,另一半没有固定名称,或称奥地利本部或内莱塔尼亚。

这就是奥匈帝国的起源。

虽然奥地利皇帝以使匈牙利内政完全自治的巨大代价,买下了帝国的暂时稳定,但这个妥协产生的新帝国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

一战结束前,奥匈帝国与俄、英、法、德一起,是欧洲五大传统强国之一,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强国之一。当时奥匈帝国国土面积约68万平方公里,居欧洲第二,仅次于俄国;人口上,居欧洲第三,仅次于俄罗斯和德国;军队数量居欧洲第四,仅次于俄、德、法;军工产业排名世界第四,仅次于德、英、美。

就是这样一个在当时欧洲乃至世界都名列前茅的强大国家,却终于在1918年迎来了解体的命运。导致如此强大的帝国分崩离析的“罪魁祸首”是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前,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区基本上都被英法俄等老牌强国控制着。

依托这些殖民地,老牌强国不仅可以向这些地方倾销自己的剩余资本和剩余产品,还可以从这些殖民地获得巨额财富。

当时的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帝国,在世界各地都有广阔的殖民地,占领的土地都是富庶的,包括印度、非洲等地。它被称为“日不落帝国”,这意味着太阳永远不会在它的领土上落下。法国殖民地的面积和丰富程度仅次于英国。

旧列强几乎占据了世界上所有的富庶土地,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新列强根本抢不到富庶的殖民地。没有富裕的海外殖民地的支持,新的强国无法靠自己的经济与旧的强国竞争。如果做不到,就只能是二流强国,被英法这些老牌强国打压,成为跟随者。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单来说,就是德国、奥匈帝国等新兴大国和英法俄等老牌强国为了全球殖民地的控制权而进行的战争。

战争本身就是大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引发的,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对于当时世界上所有国家来说,除了那些列强,这是一场灾难,其他都没有意义。

当时由于德国直到1871年统一后才参与殖民斗争,而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区,如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等,基本都被英法俄等旧势力瓜分了,德国能介入的地区很少,即使有,也是旧势力挑剩下的,对德国来说价值不大。

这样看来,欧洲崛起大国德国虽然也有殖民地,但无论是面积还是质量都比不上英法俄,甚至比不上欧洲小国比利时。

要知道,自1871年德国统一以来,在德国皇帝威廉一世和首相俾斯麦的精诚合作和努力下,德国的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增速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并且依靠其强大的背景,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了仅次于英法的欧洲强国。

自德国统一以来,随着国力的提升,德皇梦想建立一个与其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相称的帝国,而要将德国发展成为像英法俄那样的帝国,参与全球殖民地的争夺是必然的。

然而,就在德皇将梦想付诸实践的时候,他发现德国在争夺殖民地的过程中,几乎无时无刻不受到英法两个老牌强国的阻挠。

这让他很不高兴,也让他对英法等老牌强国恨之入骨。

毕竟对于德国来说,作为欧洲强国,德国并没有广阔的殖民市场和原料产地,而实力逐渐衰落的英法等老牌强国却拥有非常广阔的殖民市场和原料产地。这种情况真的让德国很不爽。

当时摆在德国、奥匈等新兴强国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与英法等老牌强国谈判,重新分配全球殖民地;要么开战,用武力从英法等老牌强国手中夺取殖民地。

起初,德国等新兴强国想通过谈判从英法等老牌强国手中得到一些富饶的殖民地。毕竟英法等老牌强国虽已夕阳犹在,“瘦骆驼比马大”。有些地方已经超过英法了,比如陆军,但是还有很多地方不如英法,比如海军。

那时候,要想控制全世界的殖民地,海军无疑是最重要的。没有强大的海军,怎么控制全世界的殖民地?

但是,英法等老牌强国会因为德奥等新强国的几句话就把自己的殖民地拱手相让吗?显然不可能。

谈判不行,临时动武也不行。德国和奥地利等新兴强国只能把目光投向尚未落入英法等老牌强国手中的地区。当时离德奥最近且尚未被英法控制的地区是奥斯曼帝国。

这样,德奥自然就把目光投向了这个地方,想着在英法控制之前提前控制这个地方,壮大自己的实力,然后和英法一争高下,直到自己足够强大。

奥斯曼帝国是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国。鼎盛时期,其疆域包括巴尔干半岛、中东、北非等大部分领土,西至直布罗陀海峡,东至里海和波斯湾,北至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南至苏丹和也门,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直接控制地中海。

当时奥斯曼帝国是唯一能挑战欧洲国家的伊斯兰势力。

然而,当德国繁荣的时候,奥斯曼帝国衰落了,占据了大片领土却走向衰落。德奥自然不会眼睁睁地看着嘴里的肉飞走,于是开始不遗余力地控制它,即使不能吞并,也要把它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但德奥想控制这里,英法等老牌强国也想控制治理。对于德国和奥地利来说,奥斯曼很重要,但是对于英法俄这些老牌强国来说,这里也很重要。

奥斯曼的战略地位太重要了,尤其是在巴尔干半岛,俄罗斯想在这里打通南地中海。奥匈帝国通过这里开启了向南扩张的道路;英国和法国通过这里保护通往印度洋和远东的生命线。所以英法俄自然不会同意德奥等新兴大国想把奥斯曼据为己有的想法。

起初,德、奥、英、法、俄还算平静。双方都不想开战。新兴大国害怕旧大国的细节,而旧大国害怕一旦与新兴大国爆发,失败,会导致全球殖民地的崩溃。因此,他们最初专注于谈判,希望通过合作关系共同占领奥斯曼帝国,以实现双赢。

但在谈判过程中,双方都要获得比对方在奥斯曼帝国更多的特权,导致谈判一再破裂,从而陷入僵局。

就在这时,等不及的英国率先与奥斯曼边缘的阿拉伯部落结盟,大力支持他们组建自己的武装力量,从而确保了他们在波斯湾地区的绝对优势。

德国一见英国“不宣而战”,便不顾脸面,直接将其大批军事和工业顾问派往奥斯曼,企图直接控制奥斯曼帝国。

与此同时,在德国的支持下,奥匈帝国也开始将触角伸向邻近的巴尔干半岛。

巴尔干地区对奥匈帝国也非常重要。只要能占领这一地区,奥地利就能阻止土耳其统治下的南方斯拉夫民族解放运动。

要知道奥地利有几百万斯拉夫人,比国外的南斯拉夫人多一倍。一旦允许南方的斯拉夫民族解放运动渗透到奥地利,对奥地利来说绝对是一场灾难。

然而,巴尔干地区不仅奥匈帝国垂涎,位于巴尔干内陆的塞尔维亚也垂涎三尺。塞尔维亚一直想垄断巴尔干地区,将其视为自己的领地。

这样一来,塞尔维亚人自然对奥匈帝国向巴尔干渗透非常不满。

终于,1914年6月28日,一战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爆发。

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Gavrijo Princip开枪打死了正在萨拉热窝进行国事访问的奥匈帝国王储法兰兹·费迪南和他的妻子索菲。

萨拉热窝事件爆发后,两派,德奥等新兴帝国和英法俄等老牌帝国,长期互相仇视,终于找到了开战的借口。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8月1日,德国正式向俄罗斯宣战。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但未宣战又不想卷入战争的英国,因为与法俄签署的同盟协议,不想让德国借机壮大实力,威胁自己,所以正式向奥德宣战。

随着同盟国和协约国的主要国家相互宣战,一场波及全球的战争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了四年。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伤亡3000多万,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经济和人口损失,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战争以德国、奥地利等盟军的投降和英法俄为首的盟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

也就是说,一战结束时,奥匈帝国的经济和民生因为持续四年的战争而相继陷入停滞。加上奥匈帝国在战场上节节败退,根本无暇顾及国内的民族主义势力。

我们都知道奥匈帝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有11个民族,包括德国人、匈牙利人、捷克人、波兰人、乌克兰人、罗马尼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伐克人、塞尔维亚人、斯洛文尼亚人、意大利人等。,没有一个民族的人口超过全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就这样,因为战争和民族问题,奥匈帝国开始分裂,各个地方宣布独立。

1918年10月28日,捷克和斯洛伐克率先宣布独立,两国共同建立了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

1918年10月31日,匈牙利继捷克和斯洛伐克之后宣布独立,成立匈牙利民主共和国。

1918年12月,原被奥匈帝国占领的塞尔维亚和黑山与原奥匈帝国管辖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伏伊伏丁那组成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即南斯拉夫王国的前身。

奥匈帝国宣布投降后,其主体奥地利建立奥地利共和国,加利西亚被割让给波兰。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和西里西亚的一部分被割让给捷克斯洛伐克;

布克维纳、万尼亚、德兰西和东巴纳特被割让给罗马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克罗地亚、西巴纳特和达尔马提亚割让给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南蒂罗尔、特伦蒂诺、的里雅斯特、伊斯特拉和达尔马提亚的几个海外岛屿被割让给意大利。

时至今日,在前奥匈帝国领土上诞生的国家包括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马其顿、波黑等十余个国家。

此外,波兰、罗马尼亚、意大利等国也获得了前奥匈帝国的部分领土。

来源:传奇知识网,转载请注明作者或出处,尊重原创!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