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区域

广告区域

传奇知识网 - 一个你身边的百科全书

人类灭绝时间已定(霍金曾经预言人类将在2032年灭亡)

2023-06-05 16:08:40投稿人 : yq4qlskj围观 : 60 次0 评论

斯蒂芬·霍金,这是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这是一个曾经在物理学界留下深刻印象的明星。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虽然此时他已经过世,但他对人类和物理学的贡献依然在发光。

他留下的文化遗产很多:他推测黑洞不仅吸收物质和能量,还通过热辐射向宇宙反馈能量,解释了黑洞是如何消散和蒸发的;他还定义了广义相对论中奇点的性质;在他的《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一书中,他解释了宇宙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什么。

霍金曾经证明过奇点定理。

除了上面提到的贡献,霍金还时刻担心全人类的安危。他凭借丰富的知识和强大的计算能力,对人类的未来做出了多次预测,发出了预测和警告,希望提高人们对危险宇宙的认识。

在霍金做出的众多预言中,据说其中之一是人类很可能在2032年灭亡。是什么让他做出这样的预测,这个预测的可信度有多大?

[人名]斯蒂芬·霍金 (理论物理学家、宇宙学家及作家)

2032年会发生什么?

事实上,对于霍金预测2032年人类灭绝,网络上有两种解读:

  • 小行星撞击地球

  • 霍金发出警告,马上就有人上网查人类标注的受威胁小行星名单。发现一颗名为“小行星2013 TV135”的小行星在2013年与地球擦肩而过,当时它距离地球只有670万公里。

    要知道当一颗小行星直径超过140米,距离地球750万公里以内时,就有可能撞上地球,造成巨大的破坏。

    这颗“小行星2013 TV135”的直径为400米。当它撞击地球时,将产生相当于25亿吨TNT爆炸的能量,相当于大约50枚世界上最大的沙皇核弹。巨大的撞击还会引发海啸、火山爆发和地震,上升的烟雾会遮挡阳光,导致全球气温下降,人类的生存环境会变得非常恶劣,对人类的繁衍造成极大的打击。

    小行星2013 TV135运动

    可怕的是这颗小行星在9月20日与地球擦肩而过,直到10月12日科学家才发现。万一这颗小行星被地球引力俘获,我们就来不及反应了。这是朋友都要问的。2032年2013年的一颗小行星的末日预言是什么?

    当然,这颗让所有科学家都吓出一身冷汗的小行星会在2032年再次靠近地球。由于小行星也在绕太阳运行,地球不可避免地会与它再次相遇,科学家无法判断小行星是否会再次擦肩而过或撞击地球。

    科学家推测的小行星2013 TV135的轨迹

  • 第26个太阳周期

  • 一直为我们提供阳光的太阳,并不是一个不变的火球。相反,太阳实际上是一颗非常年轻活跃的恒星,所以太阳会周期性地出现黑子增多、两极磁场扭转、太阳风暴等活动。地球作为太阳的行星,自然会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

    每一次太阳活动都会使地球接收到的太阳光变得不稳定。阳光多了,气温升高,阳光少了,气温下降。当太阳风暴袭击地球时,大量的电子设备将被损坏,这将增加地球上生命的致癌率。

    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太阳活动有一个大致的周期——11年,每隔11年,太阳就会发生微小的变化。这种变化很可能会导致地球上出现类似拉尼娜或厄尔尼诺的现象,从而导致地球上出现极端气候。

    拉尼娜现象:海平面温度异常

    我们刚好在2021年,我们在第25个太阳周期。今年气候变化的程度确实比往年更严重。

    第26个太阳周期将在2032年,与霍金在网上的预测一致。据说到那时,太阳黑子数量会增加,太阳光会减弱1%左右,可能导致地球整体温度下降,引发一点小冰期。

    地球可能进入小冰期。

    “预言”的真实性

    我们知道,霍金确实是一个喜欢用预言来警示人们,让人们提高防范意识的人。但实事求是地说,大多数人还是相信霍金实际上从来没有做出过人类将在2032年灭绝这样的预言。

    老霍金认为再过几个世纪温室效应可能会变得不可逆,地球会像金星一样变成表面温度几百度的死星,每天都会下硫酸雨。他建议人类应该尝试探索地球以外的世界,并在此之前尝试逃离地球。

    金星的表面环境非常恶劣。

    至于所谓的2032年人类灭绝,网上找不到霍金的原话,也没有知名媒体报道过,也没有科学家为这个预言做过相关研究。只有少数不知名的小网站为了在2013年小行星经过时吸引眼球,在报道中加入了霍金的名字,编造了一个霍金的预言。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这颗名为“Benu”的小行星最有可能撞上地球。科学家预测它将在2175年至2199年间以2500分之一的概率撞击地球。为此,中美双方已达成共识,并准备了应对方案。到时候,会的。

    如果“小行星2013 TV135”真的是对地球的威胁,我相信我们现在就会做好相应的准备,但是目前还没有处理这颗小行星的消息,说明这颗小行星对地球的威胁其实并不大。

    人类预测的贝努小行星轨迹

    至于太阳活动周期,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球的气候,但不会让全人类灭绝。毕竟在一万多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已经能够成功熬过世界第五次大规模冰期,更不用说面对今天科技先进的小冰期了。

    而且所谓的小冰期只是一个预测,来不来,严重不严重。这些都是未知数,不值得现在对未来过于担忧。

    人类会灭亡吗?

    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人类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出现所谓的生存危机的。所有可能的危机都在科学家的关注之下。大多数情况下,在危机到来之前,人类就能得到危机的信号,提前做好准备。

    人类目前还能在地球上生存。

    目前唯一需要关注的其实是整体的气候变化,气候越来越差。霍金的预测其实很有道理。一旦地球上的温室效应变得不可逆转,环境将成倍恶化。

    最后地球会不会变成金星那样几百度,水分全部蒸发,大气中只剩下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天空中还会落下浓硫酸雨空,都无所谓了。因为在地球环境变成这种状态之前,我们作为碳基生命,肯定无法在地球上继续生存,然后人类要么灭绝,要么逃离地球。

    地球是否会变成霍金预言的样子,最重要的是地球是否进入了不可逆的温室效应过程。目前,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问题。科学家判断,目前的环境问题不容乐观,但也不是到了不可逆转的地步。

    温室效应示意图

    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地球上的碳元素在增加。增加的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漂浮在大气中,高含量的二氧化碳阻挡了太阳对地球的热量,导致地球平均温度逐渐升高。

    一般情况下,如果植物数量较多,二氧化碳会被植物吸收转化为有机物,以有机状态储存在地球中。但是由于人类的发展,全球植被面积在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增加。

    于是,气温不断升高,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上升,地球上最高气温和洪水发生的频率更高。这就是地球的现状。

    温室效应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根据研究,地球上碳增加的根本来源根本不是人类对化石能源的使用,而是人类活动确实是一个导火索。在人类的活动下,地球温度略有上升,导致永冻土缓慢解冻。永久冻土的碳含量是现在生物圈的两倍。

    本来,如果植被丰富,这些碳元素很可能会在植被的改造下,让整个生物圈变得更强大,更稳定。但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植被下降,大量二氧化碳无法转化,只能加剧温室效应。

    如果说人类即将面临灭绝的危机,那么原因肯定不会是小行星,因为人类在Tai 空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小天体的能力;

    不会是太阳活动造成的,因为太阳活动不会造成太坏的影响,否则地球上的生命不会存活到现在。最可能的原因是气候变化。

    2060年全球变暖的年平均模型

    结论:人类该怎么办?

    现在我们已经清楚地知道人类灭绝最有可能的原因是温室效应,霍金这样的顶级科学家也已经发出警告,我们还能无动于衷吗?

    当然不是。大多数科学家都致力于研究如何减缓或终止温室效应的进程,扭转地球恶劣的气候。在研究过程中,科学家提出了许多有趣的想法:

  • 制冷效果

  • 事实上,自然界的温室效应是帮助生命生存的关键。如果地球上没有温室效应,那么地球的平均温度应该在-180℃左右,因为没有温室气体的帮助,阳光带来的热量会很快消散到宇宙中。

    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的温度会很低。

    因此,在生命的作用下,排放的二氧化碳具有天然的温室效应。既然有温室效应,当然会有制冷效应,自然会造成制冷效应的因素有很多。

    比如上面提到的,太阳黑子在太阳活动周期内增多,会导致地球表面温度降低;或者当臭氧层充足时,还能帮助地球阻挡紫外线的入侵,达到降温的效果;还有,当对流层中微小颗粒的数量足够时,也会遮挡阳光,降低温度。

    科学家曾经设想,大量PM100以下的微小颗粒会散落在对流层中,达到冷却地球的效果。但现阶段还不清楚这会对人类造成什么后果,也无法精确控制降温效果,所以这个计划还没有实施。

    增加大气中的粒子数量可以降低地球的温度。

  • 降低二氧化碳含量

  • 归根结底还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才会导致这次气候危机。事实上,温室效应仍然处于可逆状态,即只要我们立即行动,就有可能消除温室效应的危险。

    降低二氧化碳含量有两种方法,开源和节流。一方面要增加植被面积,加速植物对二氧化碳的消耗;另一方面,要尽量减少化石能源的利用,控制冻土的释碳速率,减少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来源。[/s2/]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这两点我们国家一直做的很好。过去十年,我国是少数几个植被面积实现正增长的国家之一。此外,该国最近大力推广使用绿色能源,并一直在努力减少二氧化碳的消耗。

    来源:传奇知识网,转载请注明作者或出处,尊重原创!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