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区域

广告区域

传奇知识网 - 一个你身边的百科全书

三省六部制是什么朝代创立的(权利有多大,限制宰相揽权)

2023-06-04 09:46:03投稿人 : yq4qlskj围观 : 106 次0 评论

我们都应该熟悉“三省六部制”,这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建立的一种组织严密的行政制度。而这个制度的起源,还要从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说起。

隋文帝在担任北周丞相期间,就开始图谋篡夺北周政权。以丞相府为核心,不断扩充实力,逐渐建立空北周小皇帝宇文禅,于公元581年成功篡位,建立隋朝。

文帝登基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考虑如何巩固皇权。但朝廷中央政务纷繁复杂,并非皇帝一人独断专行。有必要找别人来分享。

隋文帝隋文帝

按照以往的惯例,一般是设置宰相(相当于宰相),由宰相协助皇帝行使政务,做出决策。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等国纷纷设立宰相一职,掌管国家的行政事务。如果是小事,总理会直接处理;只有遇到大事,宰相才会上报君主处理。

汉武帝时期的宰相田粉,实际上独揽大权,他安排朝廷的一切人事任命。有一次,汉武帝刘彻生气地对他说:“丞相安排官员了吗?我也想任命几个人。”

当时的制度是宰相掌管朝廷的三官九臣。如果任何人遇到紧急情况,他首先需要向总理府报告。

这样一来,汉武帝觉得国家大事的权力落到了宰相手里,就直接提拔身边的一些低级文官,大臣们直接传达圣旨,从而帮助处理日常政务。

很快,尚书迅速建立了空以当时宰相为首的决策机构,走上了历史舞台。

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随着尚书机构的不断扩大,终于形成了尚书台。尚书台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政治制度的重大转折,也是对宰相制度的巨大冲击。

汉光武帝时期,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并列为丞相,同时进一步加强尚书台的机构力量,设置六曹大臣。

至此,商舒泰开始手握大权,可以直接向下发号施令,最高官员尚书令一下子成了宰相之外的官职。

然而,尚书令虽然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这个位置成为了威胁皇权的新对象。

为了限制尚书令的权力,东汉末年,尚书令的职位经常闲置,皇帝任命尚书令或尚书令实际掌管尚书堂的工作。

虽然没有部长的直接任命,但是带或者录部长就相当于部长台的负责人。比如霍光、诸葛亮等人都是以这个身份主持尚书台的实际工作。

魏文帝曹丕后来设立中书省,从身边一批低级官员直接处理重要政务,就是为了打压尚书台的势力。

直到魏晋南北朝,尚书台的势力逐渐衰落,被中书省取代。

这样就发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中书省最高巡抚中书监成了皇帝最害怕的人,于是成立了汉服机构。

为中国学者服务的机构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门下省,甚至一度与中书省分享朝廷的实际权力。朝廷里的宰相、三公,以及曾经叱咤风云的大臣,在他们面前都成了“下属”。

隋文帝得天下后,如何杜绝项权对皇权的威胁成为他不得不面对的首要问题。他可以延续上一任皇帝的做法,设立新的机构取代之前的中书省、门下省等实权派。

但这种思路造成了皇权机构重叠,人员拥挤,无法从根本上杜绝威胁皇权的新机构的出现。

隋朝官员在剧中

隋文帝在历代行政体制的基础上,设置尚书省、门下省和文史省(即中书省,文帝为避免其父杨忠隐姓埋名而改名)掌管实际行政事务,直接称这三省为朝廷的行政中心。

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虽然行政分工不同,但起到了相互牵制的作用。他们直接受皇帝控制,三省最高官员的职位都是宰相。其中是尚书省最繁重的日常工作,分为吏部、礼部、兵部、民部、刑部、兵部分别处理相应事务,即“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

六个部门的具体分工是:

  • 吏部主要负责人事;

  • 礼部主要负责国家的礼乐文化教育;

    兵部主要处理军事和军事装备;

    到了唐朝,为了避免唐太宗和李世民的忌讳,将民政部改为户部,主要掌管民政和国税。

    刑罚部主要负责司法监狱;

    工业部主要管理国家的工程、水利和民用建筑。

    另外,六部的高官都是大臣,二把手叫侍郎。每个部门下面还有一个部门,每个部门的最高长官叫医生或者外交部长。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曾担任工部尚书,即工部首长。

    隋朝自设立“六部”以来,其后的朝代几乎都沿袭了这一制度,没有大的变动,有的只是在这一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小修。

    隋朝以后唐朝基本照搬隋朝的政治制度,正式以“三省六部”作为朝廷的行政架构,同时将内史省改为中书省。

    三省的具体分工是:

  • 尚书省是朝廷最高的行政部门,最高官员是尚书令,其次是左仆射、右仆射,再其次是左丞、尚书右丞。主要负责政府法令和事务决定的具体实施。

  • 中书省的最高官员是中书令,二把手是中书侍郎,主要负责各地奏疏、文书的沟通,还要为皇帝起草诏令,以及国家的军政事务,对官员的任免提出建议。

    门下省最高官员是门下助理,二把手是门下助理。主要负责审核省里下书作出的决定和函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也有否决的权力。

    因为尚书省直接掌控着国家的财力物力,而尚书令的权力仅次于皇帝,所以这个职位一般是空。

    左仆射和右仆射共同处理尚书省政府,由尚书左丞和尚书右丞协助。唐代诗人王维曾做过尚书右丞,称之为“王右丞”。

    据《新唐书·官员书志》:“中书取旨,门挡,臣服。”

    这段话的意思是,朝廷决策的具体流程是:皇帝与群臣商议后,决定先交由中央省拟定草案,再由省政府审核,再交由尚书省执行,以皇帝名义发布。

    皇帝由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辅佐,权力分散到三个部门,而这三个部门又互相制约,这样就不会再有一个宰相独揽大权了。

    武则天

    武则天执掌朝政后,一度将三省的机构全部改为女性化名称。比如她把中书省改成凤阁,把厦门省改成銮台,把尚书省改成临台,

    原来的中书侍郎、同钟书第三品刘义之也已经成为了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第三品。

    刘易之献身于唐睿宗李旦。他不忍心看着武则天一步步夺取李家的天下,对武则天的行为非常不满。

    有一次,刘义之私下抱怨说:“皇太后(武则天皇后)可以摆脱愚昧,为什么还要叫朝廷?不如直接上朝廷事务前台,以保天下民心。”

    然而,刘义之刚说完这些话,就立刻被别人举报给了武则天。武则天得知后气愤地说:“刘义之是我支持重用的人,他背叛了我。值得我的好吗?”

    在武则天的授意下,一位大臣很快站出来弹劾刘义之,罪名是“/s2/]刘义之接受契丹部落的黄金贿赂,并与其他官员的妃子秘密发生关系”。

    于是,武则天公开发布圣旨,要求对刘义之进行调查。

    刘义之接到使者的圣旨,理直气壮地反驳说:“不经过凤阁鸾台算什么圣旨?”

    因为按照当时的规定,发布诏令需要经过凤阁和銮台,刘义之担任凤阁侍郎一职。他根本不知道这道圣旨,所以不承认它的合法性。

    面对刘义之的质问,前来宣读圣旨的使者无言以对,只能回去向武则天报告。

    武则天看到刘义之公然质疑自己颁布的圣旨,更加气愤。她直接以“拒守圣旨”的罪名起诉刘一之,给刘一之判了死刑。

    刘一墓出土墓志铭

    在《唐律略论》一书中有明文规定:“凡维护和利用民官之礼者,既不作决断,也不拒绝维护者,必绞在一起。”

    由此可见武则天有多狠毒。她不仅残忍地剥夺了刘一智的生命,还维护了她的权威。而且把法律规定的绞刑改成了“在家送死”,刘义之甚至还感谢了她。

    对于武则天这种“/s2/]直接跳过中书省和门下省颁布诏令”的做法,可见“三省六部制”在至高无上的皇权面前多少有些微不足道。

    就在刘义之被迫自杀后,又发生了一件反映皇权下“三省六部”情况的事情。

    安乐公主画像

    唐中宗李习安第二次称帝时,魏如昀家族、安乐公主、上官婕妤等人“收受贿赂、卖官授爵”的情况屡见不鲜。

    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只要能拿到30万贿赂后宫的人,就能避开朝廷正常的人事制度,直接得到唐中宗亲自任命的官职。

    对于这种人事任命,唐中宗当然不会完全顺从女王和女儿的意愿。他将这些诏书斜封,将上面的“烦琐”二字改为笔墨,明显区别于中书省的黄纸毛笔。

    中书省收到这些皇帝写的圣旨时,因为没有得到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批准,所以不敢过多干涉,只是象征性地走了一遍流程,然后交给尚书省具体执行。

    在当时的朝廷里,那些出钱的官员是非常看不起的,简称“斜印官”或“斜印官”。

    但也有一些清官对这种行为非常不满,极力阻止行贿人当官。

    比如当时任吏部尚书的李就是其中之一。他阻止了皇帝任命的1400多名“斜官”。

    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被皇后和女儿蒙蔽的唐中宗,虽然直接跳过了中书省和门下省,但在国家的行政体系面前,仍然感到愧疚。

    “三省六部制”实际上相当于一种集体宰相制度。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一把手都是宰相,避免了过去朝廷只有一个宰相的专制局面。

    但在当时的实际情况下,资历老、能力强的三省总督仍然可以成为这个政治集团的领袖,从而威胁到皇帝的权力,但皇帝也对此有所防范。

    郑氏堂

    皇帝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通常会让中书省和门下省的领导一起办公,他们聚集开会讨论的地方就叫衙门。

    为了防止有人同时控制中书省、厦门省和尚书省,皇帝不仅允许各省的首领进入府堂,还允许信任他的人掌管同一个中书门的事务,参与政治,参与飞机的维修,都有权进入府堂。

    可见,无论是同书,还是参与政事,他们的身份都不是三省的正式领导,甚至都不在三省任职,却也能进入政务大厅,行使与宰相同等的权力。

    这样,皇帝不仅可以提拔自己信任的官员担任宰相,还可以随时提拔空不信任的宰相,极大地维护了皇权,稀释了宰相的部分权力,降低了宰相对皇权的威胁。

    “三省六部制”也是古代专制皇权告示下的重要环节,是朝臣之间的制衡,而不是皇帝本人。其中,中书省是三省负责核心决策的机构。

    唐太宗李世民

    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唐太宗任命岑文本为中书省知事,成为三宰相的核心。

    然而,岑文本对此并不高兴,反而忧心忡忡。他告诉母亲,“我很担心,因为我既不被尊重,也不老,我过度娇惯和负责。”

    这句话的意思是,岑文本既不是唐朝的开国元勋,也不是唐太宗的前本部。承受皇帝的宠爱责任太大了,所以他感到担心。

    唐太宗之所以任命岑文本为刺史,不是看重他的决策能力,而是佩服他的文采。唐太宗曾说:“我一生只佩服两个人,吴略是一个李,是岑文本。”.

    另外,岑文本为人正直,兢兢业业,这才是皇帝需要的,而不是一个积极进取的决策者。

    宋朝以后,中书省和门下省正式合并为“中书门”,中书门掌管朝廷的行政权。

    尚书省的权力逐渐分化,比如军权归枢密院,财权归三司,等等。三省体制已经名存实亡。

    宋代制度

    后来元朝废除门下省和尚书省,行政事务由中书省管理。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进一步加强皇帝的权力,废除了所有的宰相和中书省,将国家的权力分配给六个部门: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刑部、兵部。

    直到此时,“六部制”正式取代了“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彻底成为历史。

    “三省六部制”是隋、唐、宋时期的中央行政制度。奠定了隋唐以后朝廷的行政制度,其中蕴含的“分权制衡”思想为皇权专制统治提供了有利保障。

    来源:传奇知识网,转载请注明作者或出处,尊重原创!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