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区域

广告区域

传奇知识网 - 一个你身边的百科全书

郑国渠在什么地方(陕西省泾阳郑国渠,是最早的水利工程)

2023-05-31 01:27:36投稿人 : yq4qlskj围观 : 122 次0 评论

郑国渠位于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处的泾河北岸。它从西部的水镜引水到东部的洛水,全长300多英里。战国末期,被秦所刺。公元前246年(秦王元年),由朝鲜水利工程师郭征建造,大约十年后完工。

2016年11月8日,在泰国清迈举行的第二届世界灌溉论坛暨第67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传来喜讯。郑国渠成功申请世界遗产,成为陕西省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在关中大地,流传着一首民歌:九曲泾河弯,冲出龙口进入泾曲,灌溉良田,郑的地址令人难忘。民谣里的龙口是什么?

根据史记的记载,是口的口。郑国渠正好从宣口取水,像一根长长的稻草,穿过关中北部,把泾河和洛水连在一起。郑国渠的引水口在泾河边的钟山脚下。

这里为什么叫“仙口”?专家解释说,泾河在中山山脚下离开这个峡谷口后,甚至到达了关中平原。

这时,泾河在这里形成了一条S形的河道。泾河水流出河道后,河面突然变宽,河道形状呈葫芦状,“玄”即葫芦之意,故玄口之名与河道形状有关。

秦国要想达到独霸天下的目的,必须先灭了韩国。南朝鲜的位置正好控制了秦郭栋离开函谷关后通往黄河下游的要道。

公元前249年,秦国攻占了韩国首都新郑的重镇高程和荥阳,韩国濒临崩溃。

面对强敌,奄奄一息的韩派了一名手无寸铁的水利工程师。这个人只有一张嘴。他的任务是说服秦兴修水利。这个人叫郑。在韩国看来,这被认为是疲劳秦国、拯救民族的好办法,也是历史上著名的“疲劳秦国之计”。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实是,出现了以水利为强国之本的思想。各国也把水利作为关系到农业繁荣和国家富强的大事。然而,秦国在关中平原没有大规模的水利工程。

南朝鲜的提议与当时秦国的总督吕不韦渴望建功立业的想法不谋而合。商人吕不韦来不及细想这一提议背后的隐忧,就把南朝鲜赖以保命的“疲秦计划”视为使秦国富于,实现大一统的良策。

于是在那些日子里,秦组织力量开始修建。

公元前246年,泾河成为当时中国最壮观的建筑工地。根据历史研究,当时郑国渠有多达10万人在建,郭征本人成了这项庞大工程的总经理。

郑国渠能在这一时期建成,是因为自春秋中期以来,铁农具和工具已被广泛使用。

据史书记载,郑设计的灌溉工程充分利用了关中平原的地理和水系特点,利用了关中平原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在平原上找到了像屋顶一样的最高线。就这样,渠水实现了从高到低的自流灌溉。

为了保证灌溉的水源,郑国渠采用了独特的“横切”技术,即通过阻断沿途的清峪河、诗雨河等河流,河水流入郑国渠,河流下游的土地得到了改善。郑国渠最著名的石川河横绝遗址位于陕西省阎良县庙口村。

直到现在,村里的老人仍然可以找到郑国渠与石川河交汇的河漫滩。郑国渠巧妙地将泾河和洛水连接起来,取之于水,用之于地,还之于水。即使在今天,这样的设计也可以用别出心裁来形容。

公元前237年,郑国渠即将完工。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秦国识破了韩国运河是一个搞垮秦国的阴谋。

郑临危不乱,对秦王说:“当初韩国派我去疲劳秦国。要杀郑也没什么。可惜工程半途而废,才是秦真正的损失。”

从后世的历史发展分析,证明秦在当时是有非常明确的战略考虑的。在一个整体的宏观战略构想下,秦最终权衡利弊,得出结论:兴修水利对发展关中农业的意义远远可以抵消国力的消耗。

这也是秦最终决定修缮工程的根本原因。公元前236年,郑国渠工程从其戏剧性的开始一波三折,花了10年时间终于建成成功。

郑国渠和都江堰,一南一北,遥相呼应,使被秦国挟持的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赢得了“天府之国”的美誉。

公元前230年,也就是郑国渠建成6年后,秦军直指南朝鲜。此时,关中平原已成为秦军的粮仓。

对于此时的秦国来说,耗尽秦国的策略真的变成了强秦的策略,但是对于韩国来说,却意味着真正灭亡的开始。郑国渠建立十五年后,秦朝消灭了六国,实现了世界的统一。

郑国渠已经消失了,但它一直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1985年冬,陕西省文物保护中心的秦建明来到泾河,终于找到了失踪的郑国渠。

它位于泾河周围地区的礼泉万里村和尚然村之间。当地人称之为“老虎岭”,这是2000多年前郑国渠的第一个遗址。完全是人工杂土,不是天然的,“老虎岭”就是“秦土”。

至此,失落了几千年的郑国渠终于浮出水面。两千多年后,在离郑国渠遗址不远的地方,修建了一条新的水利工程,名为泾惠渠,旨在造福关中的土地和人民。

今天,关中平原上130多万亩良田,其青睐的源头,是郑国渠。

来源:传奇知识网,转载请注明作者或出处,尊重原创!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