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区域

广告区域

传奇知识网 - 一个你身边的百科全书

白居易最著名的20首诗(最著名的二十首古诗汇总)

2023-05-20 07:59:56投稿人 : yq4qlskj围观 : 66 次0 评论

白居易(772 ~ 846),晚年又号香山居士,中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被誉为“诗圣”和“诗王”。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流传至今的有白的《长庆集》,代表作有《长恨歌》、《炭人》、《琵琶行》等。白居易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位于洛阳市郊。白元(白居易之墓)位于洛阳南部象山琵琶峰。

1、《永别了福德古原草》

长草是如此的茂盛,每年秋冬枯萎的草都要把草的颜色变浓。

野火不能烧尽它,春风的吹拂可以使它复活。

野草野花遍布古道,阳光下的草地尽头是你的旅途。

我再一次送上了我的知心朋友,浓浓的草代表了我的深情。

永恒的名句:野火从未完全吞噬它们,它们在春风中又重新高大起来。

创作背景:《告别福德固原草》写于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三年),当时作者十六岁。这首诗是一道应试练习题。按照科学研究的规则,目前任何限定的诗题都必须加上“福德”二字,类似于咏物。

2、大林寺桃花

四月的世界,花儿已经枯萎,古老寺庙里的桃花刚刚盛开。

我想找一个能让我生命垂危的地方,但我不知道它已经被转移到了这里。

千古名句:人间美景尽在四月,山寺桃花开。

创作背景:白居易,唐贞元年间秀才出身,曾任省校秘书,后又有官员留下来收遗骨,可谓春风。谁知他在几年的京官生涯中,因为直言不讳的建议得罪了权贵,被朝廷贬为江州司马。白居易,作为江州司马,曾经面对沧桑的我们都郁郁寡欢——到天涯海角,一个琵琶女,在他的诗《琵琶行》中。这种沧桑的感觉很自然地融入到这首小诗的意境中,让《大林寺桃花》这首诗有了一种逆天沧桑的隐喻色彩。

3、《忆江南好》

江南的风景很美,如画的风景早已为人所熟悉。

当春天来临时,太阳从河面升起,河面上的花比红色更鲜艳,绿色的河比蓝色的草更绿。

怎样才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古往今来的一句名言:日出而河红,春来而河绿如蓝。

创作背景:白居易曾担任杭州刺史两年,后又担任苏州刺史一年多。年轻时,他浪迹江南,曾在苏杭生活。他对江南了如指掌,因此印象深刻。他从苏州刺史病退回到洛阳十余年,写了三首《忆江南》,是其中之一。

4、钱塘湖春游

从鼓山寺北侧到嘉亭西侧,湖水刚刚与堤岸持平,云层较低,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

几只早起的黄鹂竞相飞到阳光温暖的树上,它们的新燕子在巢里带着泥。

五颜六色的春花会渐渐迷住人们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只能勉强遮住马蹄。

我最爱西湖东岸的美,我看不够,尤其是绿杨下的白沙堤。

古往今来的一句名言:花渐欲迷人眼,浅草可无马蹄铁。

创作背景:唐穆宗长庆二年(822)七月,白居易任杭刺史,唐敬宗鲍莉元年(825)三月,任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春游》写于长庆三、四年(823、824)春。

5、《木江颂》

一轮夕阳渐渐沉入河中,半江绿半绿。

最可爱的是九月初九,明亮的珍珠朗朗的新月形状像一个弓。

古往今来的一句名言:可怜九月初三夜,露如真珠似弓。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白居易于长庆二年(822年)赴杭州刺史途中所作。当时朝廷政治黑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尝到了做官的滋味,要求驻外。作者离开朝廷后感到轻松,无忧无虑,所以写了这首诗。

给我朋友刘的一个建议

旧瓶子里有一线绿色,安静的火炉里有一丝红色。

随着黄昏,雪即将来临,来杯酒怎么样?

千古名句:外面黄昏有雪的感觉,里面一杯酒怎么样??

创作背景: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时所作《赠友人刘》一文,名为《夜雪思故人》。刘师九是作者在江州时的朋友,作者又写了一首《刘师九同眠》,说他是松阳的处士。有人认为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但诗人是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不可能邀洛阳老友饮酒。

7,在池上

一个孩子撑起小船,偷偷地把白莲摘了回来。

他不知道如何隐藏踪迹,水面上的浮萍留下了一条船穿过踪迹。

千古名言:不懂藏痕,浮萍共花开。

创作背景:据白居易诗歌校勘,此诗作于大和九年(835),当时少府太子正在洛阳建都。有一天我在池边游泳,看到一个和尚在下棋,一个小婴儿在撑船,写下了这组诗。

8、看割麦

田家在月子里闲的少,人在五月里忙了一倍。

到了晚上,南风起,麦子黄了。

婆媳而子,伴着锅浆,随兵场而去,丁壮在南港。

满是土气的热,灼背灼日,不知热,惜长夏。

有个可怜的女人,身旁抱着儿子,右手拿着耳朵,左臂挂着篮子。

听着他关心的话语,听着很难过。

家里的税都没了,我可以拿这个充饥。

我今天有什么优点?

我从来没有参与过种田和桑。

陆离有300英石,20岁就有余粮。私底下读到这个我很惭愧,每天都忘不了。

古往今来的一句名言: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创作背景:《看麦收》诗作于805年(唐宪宗元和元年)至806年(元和二年)。是白居易在陕西昆县(今陕西周至县)当县令时写的一首诗,感受到当地百姓勤劳,生活贫困。这是作者早期写的著名讽刺诗。县尉负责郡内的抓贼和收税。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他最了解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遭受的灾难。

9、《邯郸冬至夜乡愁》

邯郸驿站每年冬至,我都伴着膝灯前的影子。

如果你想深夜坐在家里,你也应该谈谈旅行者。

古往今来的名言:邯郸邮政每年冬至,我都伴着膝灯前的影子。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末。作者三十三岁,任省校书记。冬至这一天,朝廷会放假,百姓也很热闹,穿上新衣,互送吃喝,互相祝贺,欢庆节日。白居易当时正在出差,在邯郸驿馆住了一夜,所以出于感情写下了这首诗。

10、炭人

一个卖木炭的老人一年到头都在南部的山上砍柴烧炭。

他的脸上布满了灰尘,那是烟燃烧的颜色,他两鬓斑白的头发,他的十个手指被烧成了黑色。

卖木炭的钱是干什么用的?

买衣服,买嘴里的食物。

可怜他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木炭卖不出去,希望天冷一点。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一大早,老人开着一辆炭车轮着赶集车去赶集。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在集市南门外的泥地里休息。

那个骄傲的骑在两匹马上的人是谁?

是宫里的太监和太监下的手。

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念着皇帝的命令,对着石化的宫殿大喊。

一车木炭,一千多斤,太监侍从要开走,老人是百般无奈,但没有办法。

那些人把半根红纱和一块绸子,塞到人头上,作为木炭的价格。

千古名句:手叫文书,牛归车引北。

创作背景:《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系列的第三十二首诗,有自注:“宫城也。”白居易创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唐宪宗年,806-820),这是宫廷市场危害最大的时候。他对宫廷市场有很好的了解,对百姓有很深的同情,所以能写出这个感人的“炭人”。“宫市”中的“宫”字是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物品最初由官员购买。中唐时期,宦官专制横行,连这种采购权都被强占。常有数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城和繁华街区,低价进货,甚至一分钱不出,向“金凤”勒索“门户钱”和“脚价”。“宫城”这个名字,其实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11,晚上下雪

这一夜枕头是冰的,不由让我感到惊讶,只见窗外被小雪照亮。

知道雪很大是深夜,因为时不时能听到竹枝折的声音。

古往今来的一句名言:知道夜里雪大,闻破竹声。

创作背景:白居易《夜雪》写于元和十一年(816)冬。诗人当时45岁,官职江州司马。当时白居易因为写刺杀丞相的事,被贬到江州。在寒冷寂静的夜里,作者感受到窗外的雪,孤独感越来越强,便写下了这首《夜雪》。

12、《重阳宴上的白菊花》

一院子金黄色的菊花,中间有一簇花,花是那样的孤独。

就像今天的盛宴,老人去了年轻人去的地方。

千古名句:今如歌宴,白头翁入少年庭。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在重阳节与宾客饮酒赏菊时所作。写于大和九年(835)。白居易的《重阳宴白菊》诗新颖独特,用词丰富。全诗表达了诗人少年时的兴趣,尽管他已经老了。把人和花相比是很有趣的。

13、花不是花

说是花,不是花,说是雾?不是雾。

它半夜来,天亮就走了。

什么时候来了一个短暂而美好的春梦?

他们离开的时候就像早晨的云一样。

古往今来的一句名言:几时如春梦?他们离开的时候就像早晨的云一样。

创作背景:白的《长庆集》中有两首诗,分别是《真母墓》和《竹简诗》,都是悼念作品。这首《花不是花》和上面两首诗是同卷,是后来编的。《花不是花》这首诗,与《竹简诗》大约同时,出于同样的目的而作。按诗来说,往事是美好的,只是如梦,不再有叹息。

14、晚上下雨

我想念一个人,远离家乡。

我感觉到了什么,而且是深深扎根在我的肠子里。

我不能远离家乡,也不天天盼着。

不能深度解决问题,每天晚上都不去想。

更重要的是,在这最后的夜晚,我独自一人呆在空大厅。

秋不明,风雨灰。

不学佛,可以忘了心安。

千古名句:秋不明,风雨灰。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元和六年,当时白居易四十岁。从《独留空堂》可以看出,这首诗是写给一个爱上作者的女人的。经周考证,此人就是白居易诗中多次提到的“单鹃子东邻”香菱。全诗贯穿白居易大、简、妙的风格。虽然写的是爱情和思念,但并不像大多数情诗那样婉约。大气细腻,不是刻意的,是一种情绪,一种自然的感觉。

15、南浦别

在南浦的萧瑟苦差中,秋风萧瑟。

立刻回头,心碎了,好离开,不要回头。

古往今来的一句名言:看到断肠,回不去了。

创作背景:这首送别诗轻如止水,缓缓倾诉着离别的深情。诗人细致地描绘了告别过程中最具表现力的细节,描写似乎“都在每个人的心里”,比如告别的眼神,告别的亲切而伤感的话语,大多数人都亲身经历过,从而触动读者的心弦,产生强烈的共鸣,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16、《八月十五夜亭中望月》

去年8月15日晚,曲江池畔杏园旁。

今年8月15日夜,松浦沙头水厅前。

西北何处是故乡,东南何处是月圆。

昨天,风吹来,谁也不肯见面。今晚,光线和往年一样清晰。

千古名句:西北何处是故乡,东南何处是月圆。

创作背景:看完诗,不禁为之动容。白居易如此多变地再现自己的悲凉感,我不禁惊叹诗人的诗词功力,在尺度之间描绘出他心中无形的悲伤!

17、《冷食与野望》

乌鸦的啼叫使树木昏厥,清明寒食哭。

风吹旷野纸钱,古墓春草绿。

梨花映杨树,满是离别的地方。

不闻重春哭,簌簌雨声人归。

千古名句:梨花映杨树,都是离别处。

创作背景:寒食和清明特别提倡扫墓的习俗。寒食和扫墓在唐代非常流行。白居易的诗《寒食野望》描写了扫墓的情景。乌鸦的啼叫使树木昏厥,清明寒食哭。风吹旷野纸钱,古墓春草绿。梨花映杨树,满是离别的地方。不闻重春哭,簌簌雨声人归。从这首诗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扫墓的凄凉悲壮景象,还可以看到寒食和清明在唐代扫墓习俗中是一回事。的确,每当这个时候,一些漂泊的诗人和诗人都会想家。

18、满月时的感觉

自从河南战争以来,水运受阻,到处闹饥荒,我们兄弟也流离失所,各在一处。

因为看月亮的感觉,我谈到了我的书,并把它送给了浮梁师兄、于谦师兄和乌江师兄,也给丽芙和他的弟妹们看。

难的时候是一年毁空,兄弟姐妹东奔西走。

战后农村荒芜,骨肉逃亡异乡。

受伤的影子仿佛是孤独的大雁,像断根的秋日华盖一样徘徊。

一样的月亮,伤心的眼泪,一夜想家一样的心情。

永恒的名句:我的田地和花园毁于战火,我的骨肉成了街上的渣滓。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799年秋至800年春之间。当时诗人到了符离(今安徽宿州市),曾写下“乱后过柳沟寺”的诗句,柳沟寺就在符离。题目中提到的“兄弟姐妹”可能是和诗人本人分开的,所以一共五个地方。799年(贞元十五年)春二月,宣武(今河南省开封市)在董瑾死后,救下了他的部下,使其免遭叛乱。三月,张仪(今河南省汝南县)使吴少成再次造反。唐朝廷派十六个兵马进攻,战争发生在河南。平叛战争规模大,时间长。这就是诗中提到的“河南经乱”。当时南方漕运主要通过河南关隘。因为“河南之乱”,成就了“关中饥”。人祸天灾之际,乡村荒芜,骨肉分离,诗人不禁为国为亲,心酸悲凉。这年秋天,白居易受到宣州刺史的进贡。第二年春天,他在长安考上了,随即回到家乡。这首诗是在这个时期写的。

19、《杨柳枝词》

春风在风中摇摆着柳枝,嫩芽发出比丝绸还柔软的嫩黄。

永远在风坊西角,没有一天,这棵柳树是谁的?

古往今来的一句名句:永丰西隅的荒园里,整天谁也不属于谁?

创作背景:关于这首诗,河南尹鲁镇当时有一首和合诗,写序说:“永丰广场西南角园中,有一株垂柳,极有弹性。白尚书曾作诗,传入乐府,传遍京都。最近有圣旨要拿两根树枝种在禁园里。我知道涨价十倍不是一句空话。”永丰广场是唐朝东都洛阳广场的名字。白居易于公元842年(武宗会昌二年)居于洛阳,一直住到公元846年(会昌六年)。公元844年(会昌四年),鲁贞七月(洛阳)成河南尹。白诗要写出来传到京都还需要一段时间,然后下圣旨给洛阳和陆贞作诗。据此可以推断,白这首诗作于公元843年至845年(会昌三至五年)。移植永丰柳后,还写了一首“要求永丰柳种禁园”的诗。

20、白云泉

白云峰顶上的白云,白云自由地蔓延,泉水平静地流动。

白云泉啊,你为什么匆匆下山,到原来世界上许多事物的波涛上。

古代名言:何必下山奔,人间添波澜。

创作背景:唐敬宗鲍莉元年(825)至第二年,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政务非常繁忙繁杂,他觉得很自由。面对悠闲的白云和泉水,对比自己“心灵是一种服务形式”的处境,不禁心生羡慕。自元和十年(815)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为官以来,我济世之志和奋斗精神逐渐减少,而“安于太平”、独善其身的思想逐渐增强。任苏州刺史时,深感“公私多事,急于早日摆脱恼人的俗事,故写此诗以抒胸臆。”

来源:传奇知识网,转载请注明作者或出处,尊重原创!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