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区域

广告区域

传奇知识网 - 一个你身边的百科全书

美国南北战争时间起止(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2023-05-27 11:43:32投稿人 : yq4qlskj围观 : 55 次0 评论

美国内战(The AmericanCivil War),美国历史上唯一的一场内战,由美利坚合众国在北方和美国在南方作战,以北方联盟的胜利而告终。纵观美国历史,这场内战无疑是一部血泪史。不仅让兄妹俩自相残杀,也让美国陷入了长达150年的自我寻找。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世界上具有历史进步和革命的意义。

美国独立后,南方和北方沿着两条不同的道路发展。北方在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而南方则实行种植园奴隶制。1860年,北方工业生产居世界第四;在南方,有400万黑人奴隶。南方的奴隶制严重扼杀了北方工商业的发展,19世纪初以来南北矛盾和斗争日益激烈。由于美国在西部获得了大片领土,斗争主要围绕西部的土地展开。北方要求在西部地区发展资本主义,限制甚至禁止奴隶制的扩张;南方试图在西部甚至全国扩大奴隶制。

双方的矛盾导致了1950年代一些地区的武装冲突。北方的人民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废奴运动”,南方的奴隶继续暴动。由于南北奉行不同的政策,宗教界也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因为南北差异,教会之间互不信任,互相攻击,导致教会分裂。

1860年,主张废除奴隶制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总统,南方奴隶主发动叛乱。南方蓄奴州南卡罗来纳州最先脱离联邦,随后佐治亚州、阿拉巴马州、佛罗里达州、密西西比州、路易斯安那州和得克萨斯州等7个州相继脱离联邦。1861年2月,南方联盟宣布成立,首府为里士满,总统为戴维斯。1861年4月12日,叛军政府军开始炮轰南卡罗来纳州的联邦萨姆特堡,14日陷落。4月15日林肯政府发出讨伐令,内战爆发。很快,弗吉尼亚、北卡罗来纳、田纳西和阿肯色州脱离联邦,加入了南部联盟。

内战持续了四年,分为两个阶段:

内战的第一阶段是“有限战争”。战争开始时,北方的实力大大超过了南方。北方有2234万人,南方只有910万人,其中380多万是奴隶。北方工业发达,铁路网四通八达,粮食丰富,南方几乎没有工业,铁路也很少。但南方在军事上做好了充分准备,拥有装备和训练更好的军队。

而且内战前夕,布坎南总统(奴隶主的代理人)试图将大量武器和金钱运往南方。在内战的第一阶段,北方遭受了连续的军事失败。虽然北军在西线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战果,从南军手中夺取了几个重要的战略据点,但是这些战果都被东线的惨败所抵消。在北方多次军事失败的情况下,共和党内部的激进派和社会上的废奴主义者提出了解放奴隶、武装黑人的主张。林肯也意识到解放奴隶的必要性。

战争从1862年9月进入第二阶段——“革命战争阶段”。1862年9月23日,林肯发布了初步的解放奴隶宣言。据宣布,如果南方叛军在1863年1月1日之前不放下武器,反叛各州的奴隶将从那天起获得自由。消息传到南方后。成千上万的奴隶逃到了北方。英国工人阶级也发起了支持北方的运动,迫使英国政府放弃了原来的干预计划。

林肯政府也进行了一系列的革命措施和政策:1862-1863年,推行武装黑人的政策,成千上万的黑人报名加入北方军队,主要是南方逃跑的奴隶;1862年5月颁布的《宅地法》规定,所有效忠联邦的成年人,只要缴纳10美元的登记费,就可以获得西部160英亩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耕种5年后就可以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1863年实施征兵法,取代征兵制,加强了北方的军队。与此同时,林肯调整军队领导,实行统一指挥,任命军事才能出众的格兰特为全军总司令。

1863年,北方在军事上有了转机。7月1日葛底斯堡的胜利成为内战的转折点。战场上的主动权转移到了北方军身上。1864年,北方总司令采取了新的战略方针:在东、西线同时发动强大攻势。

1864年9月,谢尔曼将军率领的北方军一举攻占亚特兰大,两个月后开始了著名的“向大海进军”,彻底摧毁了南方军的各种军事设施,沉重打击了南方经济力量,使南方经济陷入瘫痪。在东线,格兰特将军率领北方军将南方军赶到首府里士满。1865年初,奴隶纷纷逃亡,种植园经济濒临崩溃。

北方海军实施的海上封锁几乎切断了南方与欧洲的贸易。与此同时,南方也出现了反对声音,许多小农场主加入了“联邦党人”的行列,从事反战活动。南方的逃兵日益增多。食物和日用品都很匮乏。1865年4月9日,罗伯特·李的部队陷入北军的包围圈,被迫向格兰特投降。至此,内战彻底结束,美国重新统一。

从本质上说,内战是美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继续,是一场捍卫国家统一的战争。这场战争维护了人民的利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虽然南方的发展在这场战争的影响下产生了很大的副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内战的结果是有利的。它废除了阻碍经济发展的奴隶制,加强了联邦政府。它进一步发展了资本主义,奠定了美国成为世界强国的基础。

来源:传奇知识网,转载请注明作者或出处,尊重原创!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