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遗址在哪里(三星堆历史文化简介)
它位于中国四川省广汉市鸭河边。约公元前2800年~公元前800年。也是中国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文化遗址。
1.三星堆的发现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部鸭河南岸,成都以南40公里。遗址位于古马木河南北两岸,东西长5 ~ 6公里,南北宽2 ~ 3公里,面积约12平方公里。是中国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出土文物最精美、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文化、古城、古国遗址。该遗址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下至商代晚期和周初。还有3.5平方公里的商代早期蜀国都城遗址。
自明清以来,广汉城西数千米的中兴城真武村就有文物出土,但无重大影响。村民严道成的一个偶然作品,颠覆了隐藏在历史舞台远端的古蜀王国的帷幕。严道成,清咸丰三年生,著名学者,曾任县令。
1929年初春的一天下午,他的大儿子严在屋旁的树林里挖一口小井,用汽车浇灌菜地时,发现了一个玉器和石器的坑。第二天,严道成带领全家人把坑里的玉石器拿出来,拿到房间里清点。玉,玉,玉,玉,玉,玉,玉,玉,有几百块。坑底有一个小石槽,上面铺着石板,里面装着五个玉琮。此后,三星堆遗址陆续被发掘。解放后,这些玉器由严家后人交给政府。
2.三星堆与古蜀文化
据专家考证,三星堆遗址的年代约为距今4800 ~ 3000年,文化积淀可分为四期,每期均为数百年。目前大多数人倾向于将4000年前的三星堆一期文化命名为“宝墩文化”;4000年至3200年三星堆遗址二期、三期被命名为三星堆文化;三星堆遗址3200年后的四期被命名为“十二桥文化”。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巴蜀晚期文化”,以及秦汉初期的文化融合阶段,基本形成了5000 ~ 2000年前的考古文化体系。
古蜀传说中记载的蚕丛、鱼凫、杜预、明凯等几代蜀王,实际上是几个朝代。三星堆文化繁荣的主人,目前主要有两个版本:杜宇和虞府,更有可能是虞府蜀王的舞台。随后的“十二桥文化”可能是杜玉树国王的遗迹。较早的“三星堆遗址一期”,即“宝墩文化”,可能与蚕丛、关白等早期蜀王有关。
在一些古老的传说中,前蜀王蚕丛是竖着看眼睛的,而三星堆出土的竖着看眼睛的青铜人像突出了眼睛,这与甲骨文中的“蜀”字突出了眼睛有着相同的含义。继之后,王以柏鸟为号,俞复以鱼鸟为号,杜预也以蒲鸟为号。在三星堆遗址中,发现了一种无冠无喙的鸟,类似于传说中的关白时代,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
三星堆出土的鸟头柄勺是鱼凫王朝在宗教场合舀酒用的器具。于夫的祖先曾经以捕鱼为生,于夫是他们捕鱼的重要工具。正是因为于夫这种水鸟给古蜀先民带来了丰富的鱼类,使他们得以生存繁衍,所以古蜀先民对它推崇备至,把这个物种称为“于夫”。
3.三星堆铜像
铜像群呈现出以蜀王为核心,多民族君主支持的统治集团结构。青铜巨人矗立在雕像之上。他既有王者之风,又有主神之仪,所以是巫师中的领袖。其他人的头像代表各级统治者、各族领袖或蜀王统治下的女巫。
有学者在研究三星堆青铜人像的面部特征后,将其分为高直鼻型和扁宽鼻型两大类。从数量上看,高直鼻型占绝大多数,扁宽鼻型较少。在众多的铜像中,有一个很突出。他头戴饰有羽毛的长冠,脑后梳着长长的辫子,身材修长,右臂举至脸颊,左臂弯在胸前,双手夸张地握成环形。据推测,他手里拿着的是进行巫术活动的必备之物——丛,赤足立在斗形的方座上。
关于这个人物的身份,有人认为这是主持仪式的蜀国巫师,也有人认为这是政教合一体制下的蜀国国王。在这座2.62米高的铜像上,垂直而锐利的造型因素形成了激烈的视觉冲击,抽象的造型语言指引着灵魂的方向。
这座雕像所包含的力量也通过全身雕刻的龙、云雷纹和各种动物图案展现出来。当铜像屹立于天地之间,人们会在夕阳暮光中感受到重金属凝聚的精神震撼。
4.三星堆之谜
三星堆青铜人像的夸张和庄重,有着强烈的震撼力,但也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疑问:那些高鼻深目、宽口大耳的青铜军团是从哪里来的?到了鼎盛时期,三星堆文明为什么突然从成都平原消失了?三星堆的两个“祭祀坑”及其出土文物成为打开古蜀王国神秘大门的一把钥匙。学术界对这两个坑的性质有很多争论。
有人认为是三星堆古蜀人祭祀遗留下来的,就是用火把祭祀烧了埋了。祭祀的对象是天、地、山川、祖神。有人认为这两个坑是古蜀王朝更替的结果,即虞府族被另一股新兴势力——杜虞族所灭。虞府族最后一个国王和他的族人被杀了,他的杖和其他财宝被烧了,祠堂被毁了,神被埋了...真相是什么,现在还不清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