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是什么意思(它的起源和历史是怎么样的)
武术,即崇尚武艺,尊重道德,是武术从业者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武德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武术道德的萌芽阶段
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社会活动和宗教意识,其中生产劳动最为重要。原始人几乎是在狩猎、反抗、斗争、战斗的劳动和斗争中诞生了武术,也诞生了武德。因为原始社会属于社会系统,人类需要和平相处,所以武术的形式还很模糊。
武术道德的形成阶段
这里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武术教育的出现;第二是武学标准的出现。私有制出现后,武术也从生产的行列进入了社会斗争的领域,从劳动技能到军事手段,武术成为了一种习俗。郭沫若曾在《殷琦纳粹汇编》的甲骨文中载有“丁希布,他号召许多男孩遵守他的教学戒律”。并解释说:“教是教,见《说文》,节欲之省。”“考教结”二字,可能是武术教学的戒。"这可能是最早的武术教育。
在中国早期的西周学校中,“六艺”已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这说明“礼”在当时已被视为道德规范。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崇尚军备的新格局。韩非主张“德不如武”,“礼不如武”。后来“文武分离”导致了武士阶层的出现,随之出现了“游侠”和“剑士”。其中,“信”、“义”、“勇”构成其道德范畴。
这一时期,孔子在传授“六艺”的同时,提炼出了武学的标准:“以道为旨,以德为基,以仁为本,以艺为游”,第一次在道、德、仁、艺之间,把神、内外、意志联系起来,后来,左丘明在《左传·弓玄十二年》中明确规定了武学的内容:“武学是注定的,是禁止暴力的,是排除士兵的,是国家的保障,是公众的决心,是人民的和平,是富裕的。”这是中国最早的带条款的武侠标准。可见此时武德已基本成型。
武术道德的发展阶段
武德的发展在于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围绕着维护和反对宗法等级制度,伴随着秦汉武术的发展。隋唐鼎盛时期实行武学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并且有专业传授武术的人,为各门派制定收徒标准提供了客观条件。
在此基础上,宋代时期出现了民众自愿结合的武术组织,民间习武十分盛行,涌现出一批扶弱济贫、惩贪除恶的民族英雄和武侠英雄。到了明清时期,武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了很大的发展,已经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许多新的内容被注入武术。比如少林武术十诫就是典型的一个。
武术道德提升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得到了蓬勃发展,武德也得到了发展和提高。武术从业者不仅要继承过去的优良传统,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还要发展中国武术,推向世界,要有世界级的思想道德修养。
1987年,中国武术研究院主办了“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讨论武术道德的规范化问题。代表们认为,参与武术必须有一个共同的道德准则,,武术的准则应概括为“尊武敬德,强身健体,陶冶性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