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区域

广告区域

传奇知识网 - 一个你身边的百科全书

淅川县属于哪个市(河南省淅川县简介)

2023-05-23 16:36:27投稿人 : yq4qlskj围观 : 57 次0 评论

淅川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河南省南阳市下辖的一个县。地处河南省西南边陲,豫、鄂、陕三省交界处。它因一百英里长的冲积平原河流穿过该地区而得名。县城地势险要,古战时易守难攻。素有“中原未战,兵临后台”之称。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淹没区,也是首部工程和干线工程所在地。

淅川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也是楚国都城丹阳的所在地。在楚国800多年的历史中,有300多年是以淅川为都城,45位楚王中有19位在淅川。楚人以丹阳为起点,在春秋战国时期夺权称霸,扩张领土,一路征服南方。他们先后统一了50多个小国,成为南方霸主,创造了辉煌的文化。

公元前312年,秦楚两军展开激战,楚军大败。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深感愤慨,写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巨著《国殇》。古战场边,涌动的丹江见证了刀光剑影,也记录了淅川的历史印记。

春秋正气、战国风云、楚韵秦腔在这里交融,为淅川华丽厚重的文化底蕴做了铺垫。粗犷豪放的丹江号子,清新洒脱的淅川版画,南水北调工程,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成为淅川的人文符号。

历史

春秋时期,今天的淅川位于秦楚边境,是秦楚对峙的前沿,也是中原争霸的战略要地。素有“中原无战事,边陲动兵”之说。

公元前312年,楚怀王发动了对秦国的丹阳战争。惨烈的丹阳之战以楚国战败告终,秦国将包括淅川郡在内的战略要地纳入版图。

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设淡水郡,即现在的淅川万斯镇,成为淅川设郡之始。

北魏孝武三年(公元534年),习水,即今天的老鹳河,流经境内,故名淅川县。

这是第一次在史书上看到淅川县的名字。此后朝代更迭,行政级别不同,但淅川县的名称却被保留下来,一直沿用至今。

考古学

1977年,丹江口水库水位下降,库底的司夏和龙山逐渐浮出水面,人们在这里意外发现了青铜器的痕迹。

在后续的考古发掘中,发掘出24座春秋时期的楚墓,一个瑰丽浪漫的楚文化世界由此揭开。

仅二号墓出土的礼器、乐器、车马、兵器、玉饰等器物就有6098件,有铭文的有数十件,其中一件形制相同、尺寸递减的青铜鼎让众多考古学家兴奋不已。

修复后的鼎完好如初,束腰收腹的形制与春秋其他地方有较大不同,具有浓厚的楚特色。

最大的三脚架高67.4厘米,直径66厘米,横径68厘米。鼎脚与底部的结合采用冷焊技术,这是我国古代冶金技术史上极其重要的突破。

大型随葬鼎显示了墓主人极其显赫的身份。鼎上的鸟玺铭文记录了一个叫王子武的楚人一生的功过,确切的名字和地名使王子武的“登高鼎”成为研究楚文化的标准仪器。

据史籍考证,楚国始祖熊逸被封,建立楚国,定都丹阳。有学者认为,丹阳就在丹江口水库周围。

1990年2月,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对和尚岭和许嘉凌楚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和尚岭一号墓出土的两件刻有铭文的铜鼎给发掘者带来惊喜。这两个壶是公元前605年以前铸造的,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楚式壶。

据史书记载,黄可是楚国的谏官,而王子武和黄可这两位楚国高官的陵墓仅相距400米,说明他们在这里不可能是封地。

黄可丁盛和王子武丁盛的发掘为考古学家探索楚国都城丹阳城遗址提供了新的线索。

此后,考古工作者发掘了200多处楚墓地,出土了大量青铜礼器、乐器、兵器、车马、生产工具、玉器等文物,为研究楚文化提供了极其丰富和重要的史料。其中,河南淅川丹江口水库楚贵族墓被列入1992年十大考古新发现,淅川成为研究楚文化的重要场所。

名人

在淅川市区,矗立着一座范蠡亭,是淅川人为了纪念范蠡而建的。对于文人来说,范蠡是文人理想的化身。对于商人来说,范蠡是一个可以效仿的样本。

范蠡,名陶朱公,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被后人称为军事天才和商人之祖。

据史书记载,范蠡是楚宛三族的一员。有学者认为,楚万三家位于今淅川县大石桥乡和万斯镇之间。

范蠡一生留下了无数传奇,淅川人更感兴趣的是他如何数次挥霍财富的故事。据史书记载,范蠡在协助越王勾践灭掉吴巴越后,弃官而去,以宜颜紫皮为笔名,迁居齐国,开始撰写商业传奇。他带领家人和弟子住在海边盖房子,同时发展农业和商业,很快就积累了几千万家产。

此后,又到陶经商,但没几年,他又成了富翁,于是就成了。当地人尊陶朱公为财神,后人视他为儒商鼻祖。

范蠡根据自己的经商经验,总结出“财富管理十二法则”。至今仍在淅川地区流传,形成了淅川独特的商业文化。

旅行

淅川有个很奇怪的地方叫白浪街。这条奇特的白浪街,在河南被称为“河南的屏障”,在湖北被称为“湖北的门户”,在陕西被称为“陕西的咽喉”。不到300米的街道有三个村委会,分属三个省。是中国40多个省份边界中唯一一个三省都有基层政府的地方。有“三省一脚,三省一街”之称。

其中,白浪街河南段属于淅川荆紫关镇,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处,是“西接秦川、南通鄂竹”的交通要塞。

这条长约2500米的古街,有数百座明清仿古建筑散落在丹江沿岸。

北方建筑的几何严谨和南方建筑的典雅精致在这里汇聚,与古码头、古闭门、古吊脚楼相映成趣,共同描绘了荆紫关的繁华。

为了保护好这条珍贵的古街,2018年,淅川县人民政府聘请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为古街设计了完整的维修方案,并制定了详细的施工方案。

发源于陕西秦岭的丹江干流全长约390公里,连接秦岭与汉水,是连接南北的重要水道,因此荆紫关镇迎来了八方来客。

在明清时期,它已经是一个商业中心。荆紫关码头,川哥米津,外国百货,地方特产都分布在这里。来自河南、湖北和陕西等邻近省份的商人聚集在一起,大厅和商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将一个军事要塞变成了一个风情市场。

山陕会馆、江西馆等商业会馆,刘家大院、陈家大院等富商住宅,禹王宫等建筑都建于这一时期。

近代,荆紫关形成了八帮、十骡店、二十四行的繁荣景象。

这座占地460平方米的硬山建筑被称为郎平宫,意为“平静”。它是当年的造船者自发建造的。它是各国商人洽谈业务的重要场所,是船夫娱乐、聚会、祈福拜神的场所,也是荆紫关码头鼎盛时期的重要见证。

2013年,中国邮政发行了“中国古镇”系列特种邮票,荆紫关镇位列其中。古镇的美丽魅力随着邮票四处蔓延,吸引了无数游客来领略这里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厚重的商业文化。

当年水陆码头的喧嚣,随着水路的干涸,已经成为过去。在现代人的努力下,优雅端庄的荆紫关景观日益成为丹江畔的文化地标。

文物

1977年,在淅川丹江口水库发现了一大群楚贵族墓葬。在出土的数万件珍贵文物中,装在两个大麻袋里的青铜碎片格外显眼。专家整理了破碎的长方形铜箱和散落的铜禁令,怀疑这是古史记载的极为罕见的“酒禁令”。据考证,“酒禁”是一种盛放酒容器的盒子方案。

1981年10月,年过六旬的河南文物修复专家王长青接到了修复云纹铜镜的任务。

在他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无数珍贵文物在他手中起死回生,王长庆也因此被誉为中国青铜文物修复“三大宗师”之一。

当时禁体断成十几大块,面板严重变形,无数云纹剥落缺失。12个龙形附兽和12个坐兽不仅脱离了禁体,而且大部分都不完整。

王长青带领修复小组对所有的残片和断面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和对比,摸清了所有的结构和铸造方法,得出云纹铜条的制作方法为失蜡法。

失蜡法又称熔模法,是用蜂蜡制成铸造模型,然后在泥芯中填充耐火材料,并加以包覆。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脱落,然后将溶液倒入其中,浇铸物体。

当时普遍认为中国的“蜡损法”是从印度传入的。如果云纹铜禁被修复,蜡损法的历史将被改写。

修复团队用了三年多时间,采用整形、加固、雕刻石膏模板、填充零件等多种修复方法,最终向世人呈现了一幅瑰丽独特的云纹铜条。

云纹铜呈长方形,高28.8厘米,长103厘米,宽46厘米,重95.5公斤。其结构之复杂,工艺之精湛,显示了楚青铜器无与伦比的制作水平。云纹铜版的铸造年代不晚于公元前552年,它的发掘将我国失蜡法的工艺史向前推进了1100多年。随后,云纹铜被禁止在美国展出,引起巨大轰动,被世界考古界视为古代投资技术的奇迹。

淅川县出土了54件国家一级文物,其中最耀眼的代表就是云纹青铜禁。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64件禁止出国展览的文物之一。

这些精美的文物与云纹铜版一起,以绝对的美感构筑了一个古老的楚文化世界,成为今天淅川不可替代的文化名片。

生态

淅川,在田园景观中,有着美丽的风景,也有着生态脆弱的隐忧。淅川地处秦岭残脉,降雨集中,水土流失严重。

几十年来,淅川人民一直在努力植树和改善生态。如今,淅川已成为一个郁郁葱葱的世界。

为解决中国北方缺水问题,1958年8月随着中共中央《关于水利的指示》的颁布,南水北调工程首次正式提出。经过专家多次考察,由于流经淅川的丹江口河流水质良好,沿线海拔高度稳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最终定在淅川,决定建立丹江口水库作为丹江口与汉水交汇处的水源地。

该项目将大大缓解中国中北部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状况,改善受水区的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

2014年12月12日14时32分,历时10年建设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淅川陶岔渠首正式通水,被誉为“天下第一渠首”。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长约1432公里,是世界上最宏伟的调水工程之一。淅川506平方公里土地沉入库底,这里曾经是“一脚踩出四两油”、“十年不愁粮”的富庶之地。为配合水库建设,从1958年到2011年,淅川先后进行了三次大移民,总人口约40万,成为中国移民大县。

2018年,一部以淅川移民为题材的电影《曲寿欢歌》上映,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淅川移民故事,讴歌了淅川移民干部和移民“舍家人,顾大家”的奉献精神。

2017年,淅川县入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成为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被誉为“亚洲天池”。

民间传说

淅川民歌《丹江号子》在丹江上回荡了四千多年。丹江号子的原型是船夫干活时齐声喊的口号。就是一个人领唱,大家一起唱的旋律形式。气势磅礴,气势磅礴,不需要任何乐器伴奏。

在代代相传的歌唱中,船夫们的爱恨情仇、跌宕起伏都逐渐融入到了歌曲中,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民歌。

但到了70年代,随着机械船的发展,机器的轰鸣声逐渐取代了猛烈的号角声,丹江号角声逐渐没落。

当代

淅川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首部,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整个中线工程的水质安全。为了保证一江清水入库,一库清水北送。2002年,淅川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开始大规模人工造林。

近年来,淅川县以每年10万亩的惊人速度推进荒山造林,合格造林面积连续10年位居河南省县级第一。

以丹江口水库为核心的生态旅游和渠首文化产业成为淅川县产业转型的一大亮点。

在丹江口水库的丹江大观园景区,集中了淅川千百年来发展的文化形态,生态旅游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使淅川迅速成为中原重要的旅游区。

如今,城林交融、山水如画的淅川,在淅川人的经营下,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向生态宜居园林县城阔步迈进。

来源:传奇知识网,转载请注明作者或出处,尊重原创!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