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区域

广告区域

传奇知识网 - 一个你身边的百科全书

沉沦是谁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023-05-20 03:44:54投稿人 : yq4qlskj围观 : 55 次0 评论

那些感人至深的文学经典,往往凝聚着作者的血泪。郁达夫的短篇小说《沉沦》就有这样的特点。

这部写于20世纪20年代的自传体小说,聚焦于一个在中国学习的日本青年的痛苦和悲伤。

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生活在外国并患有严重抑郁症的中国“剩余劳动力”的丰富内心形象。也迎合了主人公病态的心理,扭曲的人格,性欲等正常或不正常的需求和对年轻人的压抑。

在小说的结尾,作者通过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主人公的抒情话语结构,将年轻人的需求与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给读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思想冲击和精神震撼。

《沉沦》诞生的时代,是中国青年学生强烈要求突破封建礼教束缚,向旧思想发起猛烈冲锋的时代。主人公出国留学,带着他惯用的封建禁欲思想,来到了当时代表先进文化的社会环境。他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自卑和犹豫。

作为一个热血青年,他渴望爱情。作为弱国公民,他得不到爱情。新旧观念交战,国家积贫积弱的现实困境压在他心头。这个年轻人遭受了不可抗拒的打击。小说所表达的性解放是对旧的封建思想的宣战,小说中的主人公最终选择溺死在大海中,这是对祖国的热爱和无奈。

很长一段时间,郁达夫被视为“颓废”作家,他的作品《沉沦》也被贴上了色情的标签。其实在读《沉沦》的时候,我们应该更多地看到主人公肆意放纵和纠结表白的矛盾一面,更多地看到主人公对祖国无限热爱却又无可奈何的一面。

在故事中,甚至一个日本妓女也看不起一个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我们可以想象主人公的屈辱和痛苦。“祖国,祖国,我的死是你造成的”的呐喊,表现了弱国青年的悲哀。

毋庸置疑,《沉沦》中主角的原型其实是郁达夫本人。郁达夫17岁离开中国去日本留学。他在自传中提到了去日本之前对日本和祖国复杂矛盾的感情。对于日本,他先是非常向往,对于祖国,又有些厌恶。但郁达夫离开日本后,对祖国的强大产生了渴望,却对日本产生了嫉妒和仇恨的态度。

我们可能不会把《沉沦》中的“我”当成郁达夫本人。毕竟艺术作品源于现实又高于普通现实,有作者艺术加工的成分。但小说中“我”所遭受的歧视,有很大可能是郁达夫真实经历过的。

可以说《沉沦》中的主人公形象是郁达夫对自己的抽象认识和塑造。亲身经历,感同身受,这样的真实性,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有一种代入感,常常身临其境,沉郁顿挫。

“过剩”是郁达夫作品中非常常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些小人物大多是接受了新思想的年轻人。当先进思想与黑暗社会发生冲突时,往往会被社会排斥,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然而,即使他们犹豫、沮丧,这些古怪的人仍然坚守着自己的孤独,不愿与这个堕落的社会交往。

忧郁和孤独久久难以化解,多余的人难免会产生变态心理。这是无声的反抗。心里有太多的话,却难以对别人说,于是独白和细腻的心理描写成了小说中主人公情绪释放的一个出口。郁达夫独特的叙事方法不仅使主人公矛盾的心理状态栩栩如生,而且使整部小说在审美艺术上达到了感伤美和病态美的和谐统一。

总之,《沉沦》以一个知识青年的性压抑为切入点,勇敢地、大胆地提出并正视性问题,这是中国文学的一大进步。从郁达夫大胆直白的描写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个时代年轻人的思想枷锁和堕落,以及小说中渴望祖国强大的急切之声,甚至响彻了一个时代,至今仍有回响。

社会主义新时代出生的广大青年,也许再也不会遇到那些多余的人所经历过的那种压抑,但那种沉沦的活力和感染力,无论过了多少年,依然轰轰烈烈,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进步的青年。

来源:传奇知识网,转载请注明作者或出处,尊重原创!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推荐文章